[发明专利]用于微型客车的白车身尾门框接头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5970.2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4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胡朝辉;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湖大三佳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 |
地址: | 41020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微型 客车 车身 门框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微型车领域,特指一种微型客车的白车身。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微型客车上,后侧围与顶盖后横梁之间的搭接设计对微车的静动态刚度影响很大,此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车身的多种性能,由此可见后侧围与顶盖后横梁之间的相连接处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尾门框接头部。该尾门框接头部往往是焊接和装配工艺的多个子系统的连接处,所以从工艺和整车性能两方面来考虑,已有车型往往把此处的搭接关系设计的很复杂,不仅使用较多的加强结构,在接头部的侧围一侧和顶盖后横梁一侧都布置有一块、甚至两块加强板,经常出现四层或者五层板的焊接情况,使得焊接和装配非常困难。这样不仅材料使用多,成本较高,而且大大影响了生产节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加工装配方便、能大大提高白车身尾门框的刚度、从而提高白车身一阶扭转模态的用于微型客车的白车身尾门框接头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微型客车的白车身尾门框接头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外板、D柱外板、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内板以及顶盖后横梁外板,上述各部件围成一位于白车身尾门框处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接头加强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接头加强板的一端与后侧围外板、后侧围内板、D柱外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接头加强板的另一端与顶盖后横梁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以及D柱外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接头加强板分别沿着车体白车身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延伸布置。
所述接头加强板上于后侧围内板与顶盖后横梁内板搭接处开设有焊接用缺口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就在于:本发明用于微型客车的白车身尾门框接头部,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加工装配方便,通过在接头部各部件围成的空腔内增加一个三向贯通的接头加强板,加强了后侧围与顶盖后横梁的连接,提高了白车身尾门框的刚度,最终提高了白车身一阶扭转模态。本发明采用锯齿形焊接的方式焊接后侧围外板、接头加强板、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外板、D柱外板及顶盖后横梁内板,避免了四层板焊接,提高了整体的焊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挖开一段后侧围外板后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处的断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B处的断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后侧围外板;2、D柱外板;3、接头加强板;4、顶盖后横梁内板;5、后侧围内板;6、顶盖后横梁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用于微型客车的白车身尾门框接头部,包括后侧围外板1、D柱外板2、后侧围内板5、顶盖后横梁内板4以及顶盖后横梁外板6,上述各部件均为白车身上位于尾部的一段结构,其围成一位于白车身尾门框处的空腔,该空腔内设有接头加强板3,接头加强板3分别沿着车体白车身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延伸布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贯通的接头加强板3,并直接将后侧围与顶盖后横梁连接在一起,这样当整个白车身尾门框接头部发生扭转或者弯曲变形时,使得后侧围外板1和后侧围内板5及顶盖后横梁内板4、顶盖后横梁外板6形成了一个整体来抵抗变形,因而能大大提高白车身的尾门框的开口刚度性能,而且由于微车的一阶扭转模态振型基本上都是由于尾门框的箱形变形引起,因而尾门框的开口刚度性能的提高必然带来白车身一阶扭转模态频率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湖大三佳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湖大三佳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59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客运专线CRTSⅠ型无砟轨道板储运翻转机构
- 下一篇:一种雨伞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