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馈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多断面连续观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6958.3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9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农;韩昌良;李桂臣;郑西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5/30 | 分类号: | G01B5/30;E21D9/0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惠芬 |
地址: | 221116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馈 巷道 围岩 变形 规律 断面 连续 观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观测方法,尤其是一种适用于井巷支护工程的反馈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多断面连续观测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通道,巷道的矿压观测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巷道的合理控制与维护关系着矿井的正常生产和矿工的生命安全,而巷道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必须进行日常的矿压观测以反映围岩的维护状况,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地采取措施;另一方面,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及软弱破碎围岩巷道的控制难题越发明显,支护技术亟待突破,以巷道围岩变形观测为核心的矿压观测则是研究深部软岩巷道支护问题重要的基础工作。
长期以来,巷道围岩变形观测需要依靠大量布置测站、实施长期观测才能得到完整的数据,一般需布置数十个测站,观测50~80天左右。由于观测周期长、工作量大,而且信息反馈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的规律,当巷道出现大变形甚至失稳时,观测工作尚未结束。为了缩短观测周期,一些矿压观测方法刻意减少测站数量或是密集布置测站,但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正确的结果,同时还影响巷道正常的掘进施工。因此矿井巷道的矿压观测尚缺少一套能解决以上问题的高效合理的观测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简单,观测周期短、反馈速度快的反馈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多断面连续观测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反馈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多断面连续观测方法如下:
步骤一、在距离巷道掘进工作面约2m范围内布置围岩变形的首测站;
步骤二、在首测站的后方布置多个围岩变形中间测站,多个中间测站等测站间距布满整个巷道掘进影响区;
步骤三、在距离最后一个中间测站的巷道围岩稳定区内布置尾测站;
步骤四、采用常规观测方法进行测量,对各个测站进行一天一测或一天多测,采集巷道周边的多个位移量,连续观测3~5天,即可得到反映巷道变形规律的数据。
所述的首测站、中间测站和尾测站的测站间距相同;所述的测站间距为巷道掘进工作面日进尺的整数倍,约为1~5倍;所述的整个巷道掘进影响期的长度约为100~200m。
有益效果:本发明可降低测站安装难度和安装时间,减少观测对巷道掘进工作的影响;与传统观测方法需观测50~80天以上相比,本发明只需观测3~5天,大大减少了观测周期和观测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资源。另外,观测数据作为巷道矿压的数据反馈,所反映的矿压规律能及时提供可靠信息指导现场施工、改进支护方案,并为巷道围岩矿压规律的研究、解决深部软岩巷道支护难题和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其方法简单,易实施,省时省力,效率高,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巷道矿压观测测站布置示意图。
图2是测站安装示意图。
图中:1-巷道掘进工作面,2-首测站,3-中间测站,4-尾测站,S0-掘进工作面日进尺,S1-测站间距,I-巷道掘进影响区,II-巷道围岩稳定区;5-短锚杆,6-螺母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本发明反馈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多断面连续观测方法,首先根据设计方案选取围岩条件相似的观测区段,以工程类比法判断该围岩条件下巷道开挖所引发的次生应力的影响区域,按照巷道围岩条件与掘进速度,判断一个巷道掘进影响区I的长度;整个巷道掘进影响期I的长度一般约为100~200m。在距离巷道掘进工作面约2m范围内布置围岩变形的首测站2;接着在首测站2的后方布置多个围岩变形中间测站3,多个中间测站3等测站间距S1布满整个巷道掘进影响区I的长度范围,测站间距S1为巷道掘进工作面日进尺S0的整数倍,约为1~5倍,在观测周期已定的情况下,间距越小其反馈的精度越高。在此巷道掘进影响区I长度范围内按照巷道日进尺S0的整数倍为间距布置安装5~10个测站;然后在距离最后一个中间测站3的巷道围岩稳定区域II内布置尾测站4;首测站2、中间测站3和尾测站4的测站间距S1均相同,每个测站测量一个巷道断面的围岩变形情况,多个测站共同观测即可实现多断面连续观测。采用常规观测方法进行测量,对各个测站进行一天一测或一天多测,采集巷道周边的多个位移量,连续观测3~5天,即可得到反映巷道变形规律的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69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