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等离子体合成过氧化氢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6960.0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9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周钧;周军成;陈兆文;范海明;董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B15/01 | 分类号: | C01B1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付雷杰;郭德忠 |
地址: | 056027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离子体 合成 过氧化氢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合成过氧化氢的装置和方法,属于等离子体合成 化学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过氧化氢被誉为绿色氧化剂和最清洁的化工产品,在液晶制造、电子芯片 制造、化工、纺织、造纸、医药卫生和军工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目前,生产过氧化氢的工艺方法主要是葸醌法,年产量已达数百万吨,但是由 于涉及葸醌和有机溶剂的使用,生产存在一定的污染,过氧化氢产品杂质含量 较高,运输高浓度过氧化氢有相当的危险性。
很多新的生产过氧化氢的工艺方法不断被研制,如专利文献US6432376(2002) 中介绍一种用钯膜作催化剂催化氢、氧合成过氧化氢地的方法;国内专利 ZL200310105210.9介绍了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法室温下直接合成过氧化氢 的装置和方法,该专利采用线筒式结构,以金属线作为放电电极,以循环水或 盐溶液作为接地极,循环水可带出电热,以玻璃筒壁为阻挡介质,接通电源时, 在玻璃筒壁上发生等离子放电,使流过的爆炸限内的氢氧混合气变成活性离子, 进而生成过氧化氢。
用钯膜作催化剂催化氢、氧合成过氧化氢的方法,存在产率较低、控制困难、 钯膜容易中毒等缺点,一直未能工业化应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法室温下直 接合成过氧化氢的装置和方法,由于需要使用氢氧混合气,因此必须控制氢、 氧气体的比例在爆炸极限内,即氢气浓度为94%~100%,氧气浓度为0%~6%, 该方法在配置混合气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爆炸危险,此外,由于氢、氧气体的比 例差距较大,活性物种利用率低,过氧化氢的产率也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合成过氧化氢的装置和方法,利用该方 法可以高效、安全地制备高纯度过氧化氢。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等离子体合成过氧化氢的装置,该装置为同轴套管式反应器 包括中心电极、隔离壁、喷嘴电极和冷却套筒;中心电极的外侧为隔离壁,中 心电极与隔离壁的包围的区域为氢气区,在氢气区的顶端有氢气进气口;在隔 离壁的外层有喷嘴电极,在喷嘴电极的外侧为冷却套筒,冷却套筒的内壁与喷 嘴电极包围的区域为氧气区,在氧气区的顶端有氧气进气口,在氧气区的底端 有排出口;冷却套筒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区域为冷却区,在冷却区的底端为冷 却剂进口,在冷却区的顶端为冷却剂出口;
一种等离子体合成过氧化氢的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在等离子体合成过氧化氢的装置中通入惰性气体,清楚内管中的空气, 同时通入冷却剂从冷却剂进口进入冷却套筒中并从冷却剂出口排出冷却套筒, 在冷却区内达到冷却的效果;并接通电源;
2)此时通过氢气进气口向氢气区内通入氢气,通过高电压给中心电极和喷 嘴电极通电,则在中心电极和喷嘴电极之间形成等离子体放电场,此时氢气区 内的氢气受到电场的作用发生电离,形成活性氢等离子体;
3)通过氧气进气口向氧气区内通入氧气,保持氢气压力高于氧气;
4)活性氢等离子体在压力的作用下从隔离壁上的喷嘴中喷入氧气区,活性 氢等离子体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由过量的氧气通过排出口由收 集器中的水吸收,得到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再经处理得到过氧化氢;
上述的同轴套管式反应器还可以为2层或2层以上隔板式反应器。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高过氧化氢的产率,氧气不会受到电场激发,避免了生成活性氧, 从而减少了水的生成;此外,当原料氢气、氧气纯度高时,可以现场制备高纯 度过氧化氢,满足工业、医疗、航天、军工等行业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同轴套管式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2层隔板式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氢气区、2-中心电极、3-隔离壁、4-冷却剂进口、5-冷却套筒、6- 冷却区、7-氧气区、8-喷嘴电极、9-高电压、10-氢气进气口、11-氧气进气口、 12-冷却剂出口、13-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69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