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盲矿体覆盖层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8350.4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7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宗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1/16 | 分类号: | E21C41/16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体 覆盖层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采矿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顶板围岩稳固厚大盲矿体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形成覆盖层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顶板围岩稳固的厚大盲矿体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时,其覆盖层的形成通常采用强制崩落方法,即在顶板围岩里布置放顶工程,采用深孔或中深孔强制崩落顶板围岩形成覆盖岩层。由于放顶工程均布置在岩石里,工程量大、时间长、投资多,放顶费用大;崩落岩石的块度小、流动性好,矿石贫化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的盲矿体覆盖层形成方法放顶费用高、矿石贫化大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了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覆盖层形成方法,该方法取消了布置在顶板围岩里的放顶工程,不仅能降低放顶费用,而且可以有效控制矿石贫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第一分段回采巷道布置在矿体里,利用第一分段回采后提供的连续采空区诱导顶板岩石冒落;随回采工作的进行,采空区面积不断扩大,当采空区的面积达到临界暴露面积时,空区顶板岩石在应力和重力作用下,逐渐失稳、冒落,形成覆盖层。
所述第一分段回采巷道的爆破工作要求把进路之间矿体崩透,完全切掉顶板围岩的支撑,形成连续暴露面积的采空区。
所述第一分段与上部矿体边界的距离为12.5~25米,回采巷道间距为12.5~20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取消布置在顶板围岩的专用放顶工程,利用第一分段正常回采作业形成的连续采空区诱导顶板围岩冒落,采场结构简单,大幅降低放顶工程费用和爆破成本;诱导冒落的覆盖岩层块度大,可有效控制放矿过程中的废石混入,减少矿石贫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限于此。
图1、图2和图3是实施例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覆盖层形成方法三面视图。
图1是正视图。
图2是实施例图1的II-II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图1的I-I左视图。
图1、图2和图3中:1.顶板岩石,2.上部矿体边界,3.回采巷道(进路),4.切割平巷,5.切割天井,6.分段联络平巷,7.矿石溜井,8.上向扇形中深孔,9.阶段沿脉运输巷道,10.采空区,11.矿石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巷道内凿岩、爆破,不设专用放顶工程,第一分段回采巷道布置在矿体里,利用第一分段回采后提供的连续采空区诱导顶板岩石冒落;所述采空区的面积达到临界暴露面积时,空区顶板岩石在应力和重力作用下,逐渐失稳、冒落,形成覆盖层。第一分段爆破工作时要求把回采巷道之间矿体崩透,完全切掉顶板围岩的支撑,形成连续暴露面积的采空区。
实施例1
下面以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图1~图3中一盲矿体,平均水平厚度100米,顶板岩石1稳固性较好。
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阶段高度50米,分段高度12.5米,进路间距12.5米,利用第一分段回采巷道回采形成的连续采空区诱导顶板岩石冒落,形成覆盖层。
在图1和图3中第一分段(-112.5米)布置在矿体内,与上部矿体边界2的距离为12.5米,-125米、-137.5米等分段自上而下依次布置。
图2中-112.5米~-150米水平掘进回采巷道3,回采巷道间距12.5米,在回采巷道中进行凿岩、爆破、出矿等作业。采用中深孔落矿方式,钎头直径60mm,排距1.5米,爆破工作要求把回采巷道3之间矿体崩透,完全切掉顶板围岩的支撑,形成连续的采空区10,出矿时为保证作业安全留下5米厚度的矿石垫层11,矿石垫层在下分段进行回收。随回采工作进行,采空区10的长度和宽度逐渐扩大,当采空区面积达到临界暴露面积后,顶板岩石1在应力和重力作用下,逐渐失稳、冒落,形成覆盖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83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进入车道时间的高性能中观交通仿真方法
- 下一篇:有源屏蔽线的布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