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1593.3 | 申请日: | 2009-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6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清;周凤广;万全;郭涛;宋道宏;柴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F24F13/02 | 分类号: | F24F13/02;F16L55/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菊珍 |
地址: | 100028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管 连接 自力 密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固定空间和活动空间的空调系统中,固定空间与活动空间之间一般采用净化风管 连接。密闭式对开多叶调节阀一般用在上述净化风管的连接端作为密闭装置,优越于平行形 式的阀门(即顺开式),用来调节风管的风量,也可用于新风与回风的混合调节。密闭式对开 多叶调节阀的结构和安装图收载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图集(第二版)》205-206页,分为手 动驱动型,如图1a和1b所示,其中1.风叶;2.四连杆机构;3.手动驱动机构;和电动驱动 型,如图2a和2b所示,其中4.风叶;5.四连杆机构;6.电动驱动机构。对于安装有密闭式 对开多叶调节阀的大型空调系统,当在活动空间敞开时,如果采用手动驱动,就需要工作人 员爬到数米以上高度活动空间上操作,非常危险又不能及时将调节阀关闭;如果采用电动驱 动,相应的组件制备繁琐、成本较高,而且对于某些特殊场合,使用电动会增加产生意外的 机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不需要人员进行电控或手动操作,完全与活动空 间的动作同步,使用更安全、更可靠的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
本发明的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包括固定风管和活动风管,固定风管和活动风管 的对接端分别设有对接法兰,在对接法兰里端的风管上设有连接法兰,在连接法兰与对接法 兰之间安装有密闭阀,密闭阀包括壳体、4个垂直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相互对开的叶片、带动 叶片启闭的设置在壳体外部的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由驱动轴驱动,其中密闭阀由驱动装 置控制其启闭,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驱动轴的动力输入端上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驱动杆 上的齿条相啮合,驱动杆的另一端滑动穿过对接法兰并由其导向,在驱动杆上和齿条相反的 侧壁上固定有导向支承耳柄,导向支承耳柄滑动地套装在与驱动杆平行设置的导向杆上,导 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对接法兰和连接法兰上,在导向支承耳柄和对接法兰之间的导向杆上 装有拉力弹簧,拉力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对接法兰和导向支承耳柄上。
本发明的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叶片的一端分别与叶片动力输入轴的一端固定连 接,叶片的另外一端的转轴安装在壳体上的轴承座内,其中叶片动力输入轴具有伸出壳体的 控制端,四连杆机构包括驱动轴、传动杆、联杆、旋杆和销轴,每个叶片动力输入轴的控制端 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旋杆,其中最下方的旋杆为动力输入旋杆,每个旋杆的另外一端均 与一个销轴铰接,其中每两个上下间隔布置的销轴分别与一个联杆的一端铰接,位于最下方 的两个销轴还分别与一个传动杆的一端铰接;驱动轴的一端与最下方叶片动力输入轴的控制 端的端部固定连接,驱动轴的另外一端为动力驱动端。
本发明的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其中固定风管和活动风管对接后,两个驱动杆的 滑动穿出对接法兰端的端部对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其中固定风管和活动风管对接后,两个驱动杆的 滑动穿出对接法兰端的端部分别与其相对的对接法兰对接在一起。
本发明与现用技术相比,使用了依靠自力驱动的密闭式对开多叶调节阀的驱动装置,良 好的保护了风管内的清洁,缩短了风管下次启动时的自净时间,整个动作过程不需要人员进 行电控或手动操作,完全与活动空间的动作同步,使用更安全、更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是手动驱动的密闭式对开多叶调节阀主视图;
图1b是图1a的右视图;
图2a是电动驱动的密闭式对开多叶调节阀主视图;
图2b是图2a的右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的开启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风管连接端的自力密闭装置的关闭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A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15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卸料门装置及沥青水泥砂浆车
- 下一篇:一种新型结构的二轮机动车仪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