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门后视镜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3517.6 | 申请日: | 200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8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寺本博;安本辽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
主分类号: | B60R1/12 | 分类号: | B60R1/12;B60Q1/24;B60R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后视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后视镜(Door Mirror),该车门后视 镜具有用于照射车辆门板外侧的脚下的脚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该领域的技术存在日本特开2008-94314号公 报。在该公报所述的车门后视镜中设有用于照射车辆门板外侧 的脚下的灯。该灯安装于灯座上,该灯座装卸自由地安装于车 门后视镜的灯罩。在该灯罩内固定有反射板,由反射板反射后 的来自灯的光能够通过灯窗口(透镜)照射门板的外侧。设有 脚灯的车门后视镜能够在夜间停车时照射门板外侧的脚下来辅 助乘客上下车。另外,作为其他的技术存在日本特开2008- 132875号公报、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080619号公报、日本特 开2006-007883号公报所述的技术。
但是,在乘客为了乘车而靠近车辆时,若门板的表面被车 门后视镜的灯强烈地照射,则门板侧的光会显得比较强烈,使 用者难以清楚地感受到门板外侧的脚下的光,然而在以往的车 门后视镜中,并没有找到任何与此相关的对策。另外,在以往 的车门后视镜中,为了减弱照射到门板的光,需要改变反射板 的朝向、规格或者改变灯的光轴等针对每种车型进行各种构造 变更,必须大幅度地改变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降低照射在门板上的 光的车门后视镜。
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包括灯和透镜;上述灯配置在车门后 视镜主体内,用于照射车辆门板外侧的脚下;上述透镜安装于 车门后视镜主体,并且使灯的光扩散;其特征在于,透镜具有 在透镜的背面侧形成有多个平行的齿纹部的菲涅耳透镜部、和 在菲涅耳透镜部的表面上沿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 在菲涅耳透镜部的表面,在位于边界的外侧的第1区域中形成 有第1凹坑,在位于边界的门板侧的第2区域中形成有第2凹坑, 使第2凹坑的凹陷深度大于第1凹坑的凹陷深度。
在该车门后视镜中,在形成于透镜背面的菲涅耳透镜部的 表面设有凹坑。该凹坑具有第1凹坑和第2凹坑,该第1凹坑在 位于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界的外侧的第1区域中形成, 该第2凹坑在位于边界的门板侧的第2区域中形成,第2凹坑的 凹陷深度大于第1凹坑的凹陷深度。因而,以沿车辆的前后方 向延伸的边界为界线,分为从透镜射出的门板侧的光和脚下侧 的光,能够使从较深凹坑侧的第2区域朝向门板的表面射出的 门板侧的光的照度相对于从较浅凹坑侧的第1区域朝向脚下射 出的脚下侧的光的照度有所降低。通过采用该构造的透镜,通 过仅改变边界的位置和菲涅耳透镜部表面的凹坑的凹陷深度, 能够应用于各种车型。这样,通过容易地改变透镜的设计,能 够减弱照射于门板的光,并进一步增强脚下侧的光,能够让使 用者感受到脚下明亮。并且,通过在菲涅耳透镜部的表面存在 凹坑,难以从外部看到灯,不会从外部完全看到灯,车门后视 镜的美观程度得到提高。
优选在形成有第2凹坑的第2区域内设有摄像机的摄像窗 口。在摄像机的摄像窗口周围的照度较高时,也会产生摄像机 的图像发白的状况,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摄像机的摄像 窗口配置在第2区域内,难以产生这样的状况。并且,由于摄 像窗口配置在门板侧,因此,能够可靠地拍摄车辆的侧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 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透镜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照度分布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 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于车门后视镜的透镜的变形例的 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的较佳实施 方式。另外,对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省略其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车门后视镜1包括做成碗状的树脂制的 车门后视镜主体2,该车门后视镜主体2借助臂部6固定于前侧 的门板30上(参照图5)。该车门后视镜主体2由具有可朝向车 辆M的后部侧开放的开口部的外壳3、和嵌入到外壳3的开口部 地固定于外壳3的呈杯状的分隔板4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未经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35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一类基于与组氨酸结合生成荧光基团的铱配合物标记抗体
- 下一篇:记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