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碰感应方法及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3659.2 | 申请日: | 200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3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林招庆;祝林;李文定;沈宗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王昭林;崔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方法 电子 装置 | ||
1.一种触碰感应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扫描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条第一导线,及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多条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异;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以下步骤:
(b)根据扫描的结果,产生一第一指标及一第二指标,所述第一指标指出至少一群组连续相邻且被触碰的第一导线的数目,所述第二指标指出至少一群组连续相邻且被触碰的第二导线的数目;及
(c)至少根据所述第一指标指出的第一导线的数目与所述第二指标指出的第二导线的数目间的异同,产生一代表触碰手势的状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碰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还在所述第一指标指出的第一导线的数目与所述第二指标指出的第二导线的数目相异时,根据两者的比值来产生所述状态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碰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在所述第一指标指出的第一导线的数目与所述第二指标指出的第二导线的数目相异时,是根据两者的比值是否落在一预设的范围内来产生所述状态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碰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还根据所述第一指标指出的群组的数目与所述第二指标指出的群组的数目,产生所述状态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碰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以下步骤:
(d)至少根据所述状态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碰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所述控制信号符合一个鼠标与一个主机通信时所使用的通信协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碰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以下步骤:
(e)重复执行步骤(a)至步骤(c),以产生一连串的状态信号;及
(f)根据所述状态信号中的至少两相连续的状态信号间的变化,产生一控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碰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是将扫描所述第一及第二导线所产生的结果各别与一门坎值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产生所述第一指标及所述第二指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碰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是将扫描所述第一导线所产生的结果各别与一第一门坎值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产生所述第一指标,将扫描所述第二导线所产生的结果各别与一第二门坎值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产生所述第二指标。
10.一种电子装置,包含:
一个触碰感应板,包括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条第一导线,及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多条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异;及
一个扫描电路,耦接到所述触碰感应板,用于扫描所述第一及第二导线;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
一个分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扫描电路扫描的结果,产生一第一指标及一第二指标,所述第一指标指出至少一群组连续相邻且被触碰的第一导线的数目,所述第二指标指出至少一群组连续相邻且被触碰的第二导线的数目;所述分析单元还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第一指标指出的第一导线的数目及所述第二指标指出的第二导线的数目间的异同,产生一代表触碰手势的状态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单元用于还在所述第一指标指出的第一导线的数目与所述第二指标指出的第二导线的数目相异时,根据两者的比值来产生所述状态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指标指出的第一导线的数目与所述第二指标指出的第二导线的数目相异时,根据两者的比值是否落在一预设的范围内来产生所述状态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单元用于还根据所述第一指标指出的群组的数目与所述第二指标指出的群组的数目,产生所述状态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
一转换单元,用于至少根据所述状态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符合一个鼠标与一个主机间通信时所使用的通信协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365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