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震鞋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23841.8 | 申请日: | 2009-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7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映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映洙 |
主分类号: | A43B13/20 | 分类号: | A43B13/20;A43B13/12;A43B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4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底减震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同时具有弹簧式可靠减震性能和气囊式减震的舒适性和轻便性的减震鞋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鞋主要是为了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保护好脚部而设计和制作的。通常情况下,鞋的结构可以分为保护脚面和脚踝的鞋面和保护脚底,发挥防滑性能和缓冲作用,提高行走效率的鞋底,把鞋面连接到鞋底而成。
鞋底又可分为内底,中底和大底。
常见的鞋底减震技术为根据空气力学原理的全封闭式减震气囊,或弓形弹簧片等类似形状的弹簧式减震原理。
其中减震气囊一旦密封被破坏,空气被泄漏,便失去减震功能;而弹簧式减震没有气囊式减震的舒适性,而且也会增加重量。
而这两种常见的减震技术,都无法同时实现发挥耐久可靠而舒适轻便的减震效果的同时能够向鞋内输送空气,实现鞋内空气流通,保持鞋内干爽的气泵效应。
要将减震部件嵌入鞋底需要足够的厚度。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只能是鞋底的后跟部位。而后跟部位又是行走时受到冲击最大的部位,所以减震部件必须具备足够的减震性能才能充分吸收冲击。同时,又要具备在停止状态下,能够支撑体重的足够大的强度。但是嵌入减震部件后会相应减少PU中底部分的面积,大部分的冲击和体重的压力需要由减震部件来吸收。如果没有足够的空气流动量,就无法充分吸收冲击;而没有足够大的强度却无法支撑体重的压力。
要解决问题,就控制好合成树脂材料的减震部件强度,有效增强减震部件的必要强度的同时也能够增加减震部件内部空气仓内的空气流动量。但是加强减震部件的强度,就意味着减少减震部件的上下弹性及伸缩空间,势必影响减震部件内部空气仓内的空气流动量。这是互相冲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现有鞋底减震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减震性能可靠、舒适、轻便的减震鞋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减震鞋底,其包含中底和大底,该中底为PU注塑工艺,大底由天然橡胶制作,其中:该减震鞋底设置有减震部件,该减震部件为一中空垫,该中空垫上部中央为开口设计;
该减震部件开口周围向上延设有凸起的边缘,形成凸形形状;该凸起的边缘从中央向周围四方辐射方向顺着开设若干个向外辐射状切口。
该中底上设置有一条空气输出入管道,该空气输出入管道从前脚掌部位一直延伸到后跟与减震部件相连通;
该大底、中底和减震部件固定在一起。
该中底下面后跟部位,由下而上开设有凹槽,减震部件嵌入凹槽中。
该减震部件固定在大底和中底之间。
该中底下面后跟部位开设有两侧开放式中空槽,该减震部件置于中空槽中。
减震部件,采用PVC或TPU注塑工艺,从封闭的底部向上延伸而成,外侧面为向外凸起的半圆形状,上部中央为开口设计,开口周围有向上凸起的边缘,形成凸形形状的减震部件。在开口向上凸起的边缘,从中央向周围四方辐射方向顺着做出四个向外辐射状切口,增加上下弹性,以增加减震部件的弹性即减震性能。
减震部件被嵌入到中底后跟凹槽后和中底形成一体,在中底后跟部位形成空气仓,类似气囊,在高弹性PU中底的减震作用基础上,为行走时受冲击最大的脚后跟部位提供兼具弹簧和空气气囊原理的更好的多重减震效果。同时被上下挤压和复原时将空气仓内部的空气顺着空气输出入管道输送到前脚掌部位,类似气泵原理,形成空气流通循环通道。减震部件的底部位置要处于与中底底部延长线同一个水平线或水平线以上位置。
大底由天然橡胶制作,将中底的PU部分和减震部件的底部,同时粘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鞋底。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措施,将气囊式减震技术和弹簧式减震技术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即“气囊”被破坏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发挥正常的减震效果,同时具有弹簧式可靠减震性能和气囊式减震的舒适性和轻便性。使产品可以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证正常的性能发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减震鞋底的减震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减震鞋底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减震鞋底;
中底(100)采用注塑工艺,由PU注塑材料和嵌入后跟部位的减震部件(300)组成。减震部件(300)的底部位置要处于与中底下面(120)延长线同一个水平线或水平线以上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映洙,未经李映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38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簇绒防滑地毯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次性防水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