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关电源装置和开关电源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4358.1 | 申请日: | 200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3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园部孝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关电源 装置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有一种串联谐振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和开关电源 控制电路,其中,该串联谐振电路具有电流谐振电感器(inductor)和 电流谐振电容器,本发明特别涉及解决超轻负载时电力效率降低的开 关电源装置和开关电源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开关电源装置,已知具备图18所示那样的电流谐振型 变换器(converter)的开关电源装置。在该电流谐振型变换器中,对具 有谐振电感器Lr和谐振电容器Cr的串联谐振电路施加输入直流电压 Vi,使由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等构成的2个主开关元件Qa、Qb导通、 断开而控制流过电力变换用的变压器T的第一绕组L1的一次侧电流的 路径,由此使得正弦波状的电流流过变压器T的第一绕组L1。此外, 在变压器T的第二绕组L2、第三绕组L3(令L1∶L2∶L3的绕组比为n∶1∶1) 上,分别连接有对感应的二次电流Is1、Is2进行整流的整流二极管D1、 D2,和使输向负载LD的输出电压VO平滑的输出电容器CO。进而, 输向负载LD的输出电压VO通过误差放大器1和VCO(电压控制振荡 电路)2被反馈到用于使主开关元件Qa、Qb导通断开的驱动电路3, 控制流过变压器T的第一绕组L1的电流和电压,将输出电压VO控制 为固定电压。此外,VCO 2按照下述方式发挥作用:当判断由于误差 放大器1的输出而使得输出电压VO比设定电压高、或是轻负载时,提 高其输出频率,当判断输出电压VO比设定电压低、或是重负载时,降 低其输出频率。
然而,在将这样的开关电源装置用作低电压、大电流的电源的情 况下,在设置于变压器T的二次侧的整流二极管D1、D2中流过二次 电流Is1、Is2。此时,会因整流二极管D1、D2的顺方向电压降VF而 产生较大的电力损失VF×IO。该IO表示二次电流Is1、Is2的电流值中 的任一个。
于是,在图19所示的电流谐振型变换器中,代替该整流二极管 D1、D2,分别连接导通电阻较低的MOSFET Qs1、Qs2作为同步整流 用的开关元件进行同步整流,使用这样降低电力损失的他励(separately excited)驱动方式的电流谐振电路。图19的MOSFET Qs1、Qs2,通 过驱动电路3分别与使一次侧的主开关元件Qa、Qb导通断开(on off) 的动作频率fop同步地被进行导通断开控制,二次电流Is1、Is2交替地 蓄积在电容器CO中。
此处,对将图18中的二次侧的整流二极管D1、D2替换为导通电 阻较低的MOSFET Qs1、Qs2的、图19的电流谐振型变换器中的他励 驱动同步整流进行考察。
同步整流方式中存在自励驱动方式和他励驱动方式。关于他励驱 动方式,因为用逻辑电路输出驱动信号,所以在电源IC中内置逻辑电 路时,对于电源制造商而言能够容易地实现同步整流功能。从而,各 IC制造商提出了各种他励驱动方式(参照后述的专利文献1~5)。
然而,这样的现有的开关电源装置构成为:使主开关元件Qa、Qb 进行开关动作,通过电压变换用的变压器T得到任意的直流输出,因 此,由于与二次侧连接的负载LD的大小等,蓄积在输出电容器CO中 的电荷被放电而产生向变压器T一侧逆流的电流(逆电流),逆流区域 中的电力损失成为问题。
如果单纯考虑他励驱动同步整流,则认为只要MOSFET Qs1、Qs2 的同步驱动信号与对主开关元件Qa、Qb进行开关控制的栅极信号同 步即可。但是实际上,如果不在各动作模式下分别检测出逆流区域并 变换为与各自同步的驱动信号,则输出电容器CO中蓄积的电荷被放电 而产生向变压器T一侧逆流的电流(逆电流),于是效率降低,进而由 于在一次侧电流逆流而可能发生电路破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43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半导体器件中形成高K栅极叠层的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