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模块化绕线架构件的变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5022.7 | 申请日: | 2009-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4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宗学;廖高材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30 | 分类号: | H01F27/30;H01F30/06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模块化 架构 变压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模块化绕线架构件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变压器为现今各式电子装置广泛采用,例如处理各式电源的供应等,其他用途不一而足,但其为电子装置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应无疑问。复为因应市场对电子装置轻薄短小与不断提升功效的最新设计需求,导致电子装置内的元件密集,可设计空间日趋缩小。故如何缩小变压器体积、提升元件功效并同时减少其制造组装成本,乃成为当前变压器设计上的重要课题。
请参阅图1与图2,其分别显示一传统的变压器结构的分解与组合示意图。即如图1所示,该传统变压器10的组成,由磁芯结构11依次穿过第一绕线架构件21、二次侧线圈绕组32、第二绕线架构件22、另一二次侧线圈绕组32、以及第三绕线架构件23,以完成组装。其中,一次侧线圈绕组(未图示)分别绕制于第一绕线架构件21的第一绕线边槽213上,以及第二绕线架构件22其第一挡板41与其第二挡板42间的第一绕线槽311上,并及第三绕线架构件23的第二绕线边槽231上;而二次侧线圈32则分别绕制于第一绕线架构件21与第二绕线架构件22之间,以及第二绕线架构件22与第三绕线架构件23之间,且穿入的磁芯结构11经由第一绕线架构件21的贯穿通道211完成穿设,磁芯结构11并通过第一绕线架构件21的绝缘套筒212而与上述该受穿插元件形成隔离。即如图2所示,完成组装的该传统变压器,其第一绕线架构件21、第二绕线架构件22与第三绕线架构件23,三绕线架构件实质上合组构成一传统的绕线架,以绕制一次侧线圈绕组31与二次侧线圈绕组32,并与磁芯结构11结合以完成变压器结构主体的组装。
请参阅图3,其显示一传统的第一绕线架构件的示意图。该一传统的第一绕线架构件21具有绝缘套筒212,第一绕线边槽213以容置并绕制一次侧线圈绕组31,并具有贯穿通道211。其中,绝缘套筒212可用以隔离穿入的磁芯结构11并组装固定其他绕线架构件。即如图示,绝缘套筒212具有一厚度A,该一厚度,例如0.08mm,实质上减少了线圈绕组的可绕线深度而对线圈绕组的可用容量构成损耗,在电子装置小型化的趋势背景下,无疑对于变压器效能的提升,构成设计上的限制。
另者,请再参阅图1。即如图示的第一绕线架构件21、第二绕线架构件22与第三绕线架构件23,该三组绕线架构件的个别结构彼此不同,故不难理解,其于实际设计与产制作业,必须同时开发三套结构不同的独立模具,而于实际投产时,不同构件间无法替换,对于工艺组装与库存控管上更形繁复,而有碍于大量产制上的成本降低与组装方便等基本需求的达成。
故此,如何设计一种变压器结构,可有效提升变压器效能,同时可节省工艺、降低制造成本,而得以有效解决上述传统变压器结构的缺陷,以满足产业应用与市场竞争等需求,实乃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架构件及具有该绕线架构件的变压器,其通过设计一模块化的绕线架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绕线架构件,其至少包括贯穿通道、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第一绕线槽。其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分别设于贯穿通道的两个相异端,且分别垂直于贯穿通道向外延伸,并彼此平行相对。该两个挡板间则具有第一绕线槽,可容置并绕制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绕组。而第一挡板上具有第一卡接部设于第一端口侧外壁,第二挡板上具有第二卡接部设于第二端口侧外壁。且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具有互相对应的卡接结构。
而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该贯穿通道为一等径圆锥空间。该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分别设于第一端口缘外壁与第二端口缘外壁上。其中,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分别为多个突出部,且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的多个突出部,彼此交错对应。
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分别包括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三卡接部例如自第一端口侧外壁向外突出的两个凸点,与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四卡接部例如两个孔洞,且该第三卡接部与第四卡接部彼此互相对应。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一相同端的外缘,还分别具有第一导线槽与第二导线槽,可导引线圈绕组在该绕线架构件上的出入。在第二延伸部上还包含一扣持部,设于该第二延伸部的两相对端上;而扣持部一端的外缘,还具有第三导线槽,于第一导线槽与第二导线槽之外,作为线圈绕组在该绕线架构件上的另一出入导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50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TI的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彩卡客户端的短信智能解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