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丙烷喷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26376.3 | 申请日: | 200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4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宋柱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21/02 | 分类号: | F02M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赵占元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丙烷 喷射 发动机 燃料 供给 系统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8月2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09-007945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丙烷喷射(liquid propane injection,或LPI)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更特别地,涉及一种LPI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其能够提高维护性能和使用性能。
背景技术
LPI发动机包括向其中供油的LPI燃料泵,从而在将燃料强制地供给到其中时实现燃料供给性能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燃料泵安装在油箱内部,并且被强制地供给的液态LPG燃料由喷射器所喷射。
LPI发动机适合对应于严格的喷射(emission)控制,并且能够在使得发动机的喷射输出降低的同时改进发动机冬天时的起动。
如图2所示,传统的LPI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包括油箱10,其中安装有燃料泵12,用于将液态燃料供给到发动机20;燃料供给管线30,其一端连接到燃料泵10,且其另一端连接到喷射器,该喷射器连接到发动机20;以及燃料返回管线40,其一端连接到发动机20,且其另一端连接到油箱10。
从燃料泵12所提供的燃料依次经过燃料供给管线30和所述喷射器而喷射到燃烧室,并且剩余的燃料经过燃料返回管线40而返回到油箱10。
同时,用于在发动机停止的情况下对燃料供给进行阻断的截止阀32以及用于检测燃料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4被安装在燃料供给管线30处。
另外,用于检测燃料压力的压力检测传感器49和用于将燃料压力维持在预定压力范围内的调节器单元48被安装在燃料返回管线40处。
然而,由于传统的LPI燃料泵安装在LPI油箱内部,用于将燃料供给到发动机,所以在燃料泵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在气体抽取器(gas extractor)从油箱抽取高压LPG燃料之后,必须将油箱切割开以替换该泵,并且随后应当对该油箱进行修补。
在此情况下,仅允许在符合安全限制的指定机构中进行气体抽取,这导致顾客要长时间等待。
因此,增加了用于抽取气体的人力,从而引起了顾客的抱怨,特别是出租车司机。
另外,对燃料泵的噪声、振动和颠振(NVH)的修理进行补偿的部件和材料成本是昂贵的。
另外,由于许多部件被焊接在油箱内部,所以会引起油箱板的热变形,并且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导致燃料泵耐久性削弱的剥落(scale)。
此外,问题在于,由于安全问题以及吸入气体所引起的不适感,现场工人要避开LPI油箱的修理和检查。
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液体丙烷喷射(LPI)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其具有提高维护性能和使用性能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液体丙烷喷射(LPI)发动机的所述燃料供给系统,可以包括油箱,所述油箱用于存放燃料;主燃料泵,所述主燃料泵连接到所述油箱并且设置在所述油箱的外部;燃料供给管线,所述燃料供给管线连接所述主燃料泵和发动机,从而将燃料从所述主燃料泵供给到发动机;以及燃料返回管线,所述燃料返回管线连接发动机和所述油箱的内部,从而将燃料从发动机返回到所述油箱内部,其中副燃料泵设置到所述油箱内部,并且经过副燃料泵连接管而连接到所述燃料供给管线,所述副燃料泵在满足预定条件时运行。
所述副燃料泵连接管可以连接到设置在所述油箱内部的排放管,并且所述副燃料泵连接管和所述排放管可以经过单向止回阀而连接到所述燃料供给管线,所述单向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副燃料泵连接管和所述排放管的接合位置的下游侧。
所述预定条件可以在所述油箱内部的压力低于预定压力时得到满足。
所述单向止回阀可以防止燃料回流到所述油箱中。
所述燃料供给系统可以在所述主燃料泵的下游侧进一步包括调节器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63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