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的连铸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27928.2 | 申请日: | 200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李国平;范新智;张威;郭保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11 | 分类号: | B22D11/111;B22D11/16;C22C38/58;C22C38/4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地址: | 030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奥氏体 耐热 不锈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的连铸方法。
背景技术
0Cr25Ni20耐热不锈钢室温下为单一的奥氏体组织,成分设计中高铬镍含量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最高可耐高温达到1150℃,在锅炉、电站、工业炉等高温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由于其含有25%的Cr、20%的Ni,属高合金纯奥氏体不锈钢,导致其导热性较差,其导热系数为304的58%,Cr17的47%,现有的奥氏体耐热不锈钢在连铸时,由于结晶器冷却过程中铸坯心部的热量不易向表面传递,造成铸坯内外温度不均或局部过热,表面产生热裂纹,在随后的二冷区,裂纹不断加深、加宽,最终导致铸坯纵裂。铸坯纵裂主要集中在头坯,纵裂长度大约6~10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热连轧生产留下了安全隐患。
技术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的连铸方法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消除连铸坯纵裂的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的连铸方法。
本发明针对高铬镍纯奥氏体不锈钢0Cr25Ni20导热性差的钢种特性以及连铸生产工艺的特点,通过对结晶器冷却水强度、保护渣的选用、过热度和拉速等角度出发,对0Cr25Ni20耐热不锈钢的连铸生产工艺进行调整,从而彻底解决了其连铸板坯纵裂的问题。
本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的连铸方法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一)大包开浇
将钢包中0Cr25Ni20奥氏体不锈钢的钢水通过长水口导入中间包,中间包温度为900~1100℃,中间包钢水达到中间包容量一半时,在钢水液面上加入低碳中包覆盖剂,钢水成分的质量百分配比为:
C 0.030%~0.080% Si 0.81%~1.50% Mn 0.80%~2.00%
P≤0.035% S≤0.030% Cr:24.0%~26.0% Ni:19.0%~22.0%
其余为Fe与不可避免的杂质。钢水温度1450~1550℃。一般大包内的钢水质量为160~180吨。
(二)中间包开浇
中间包的钢水通过结晶器水口导入到结晶器,结晶器水口温度为1100~1200℃,浇注过程过热度控制:计算液相线温度为1405℃,过热度控制20~35℃,因此浇注时中间包的钢水温度为1425~1440℃。
浇注时,结晶器水口插入深度140~170mm,用低碳结晶器保护渣。
结晶器冷却强度:对于200×1200~2000(mm)的结晶器,宽面冷却水为4100~4500L/min,窄面冷却水为410~450L/min。
(三)拉坯
等中间包开浇80~120秒后,开始拉坯。拉速不能太高,拉坯速度控制为0.8~0.9m/min。
(四)切坯
将连铸坯切成宽1200~2000mm、厚180~200mm、长8000~12000mm的板坯。
本奥氏体耐热不锈钢连铸方法的工艺过程的机理如下:
过热度控制:钢水过热度影响初生坯壳生长。钢水过热度越高,同样冷却条件下,其初生坯壳就越薄。一般说来,钢水过热度每提高10℃,在结晶器内高温钢水流动会使坯壳减薄约2mm。初生的坯壳薄,在钢水自重的作用下,坯壳承受的压力大,易产生裂纹。因此过热度控制:计算液相线温度为1405℃,过热度控制20~35℃,因此浇注时中包温度为1425~1440℃。
结晶器冷却强度:弯月面铸坯初生坯壳在应力作用下(当结晶器与拉坯速度一定后,主要受热应力影响)产生晶间断裂,从而在结晶器内萌生裂纹。晶间断裂是产生表面纵裂的根源。特别当结晶器冷却强度不合适导致的热应力过大时,表面纵裂指数上升。另外需要指出,影响铸坯纵裂的关键因素不是二冷,而是结晶器内的冷却强度。如果坯壳出结晶器后厚度比较均匀,在二冷水引起的热应力作用下不会导致铸坯出现纵裂。因此冷却强度不能太高,控制宽面冷却水为4100~4500L/min,窄面冷却水为410~450L/min。
拉速控制:拉坯速度越高,在同样冷却条件下,初生坯壳越薄,也容易产生裂纹。另外,拉速偏高时,铸坯纵裂还与拉坯速度的波动量有很大关系。当拉速波动小于0.1m/min时,对纵裂基本无影响;当拉速波动大于0.1m/min时,随拉速波动量的增大,纵裂指数直线上升。因此拉速不能太高,控制拉速为0.8~0.9m/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79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