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肝泻火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27962.X | 申请日: | 2009-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5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程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屯留县科技情报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贾俊峰 |
地址: | 0471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肝泻火 保健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清肝泻火保健茶,特别涉及到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清肝泻火保健茶,本发明还涉及该保健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模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脂、高血压及高胆固醇等症状日益增多,这些症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潜在危险,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调节,则可能引起致命的疾病。
目前,对于上述症状的针对性药物较多,有内服西药和中药,这些药物对消除病症有不同的功用,大都致力于消除表面症状,并且药力较大,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有身体调节作用的中药保健茶则药力缓和,能使人在饮水的同时达到治疗的作用,现有的该类保健茶品种较多,配方各异,各有针对,同时具有降压降脂、清肝泻火、养阴明目等功能的保健茶较为少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成本低、无毒副作用的有清肝泻火、降压降脂作用的保健茶。
提供该保健茶的制备方法是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一种清肝泻火保健茶是由下述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松萝8~18份,杭白菊5~15份,车前子5~15份,山楂5~25份,枸杞子5~15份,槐花4~15份,决明子6~15份。
本发明一种清肝泻火保健茶优化的质量配比为:
松萝12份,杭白菊10份,车前子10份,山楂10份,枸杞子10份,槐花5份,决明子7份。
本发明一种清肝泻火保健茶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取上述质量份数的原料洗净后混合,在45~70℃下烘干,烘干时间为200~300小时;烘干后将它们粉碎,过60~100目筛,然后将所得粉末灭菌,分装制得袋泡茶。
本发明采用不用组份来达到多种功效,本发明的原料中,松萝甘、平,能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用于肺结核(多用松萝酸的钠盐),慢性支气管炎;杭白菊有解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车前子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山楂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主治饮食积滞、胸膈痞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可降低血中胆固醇,舒张血管,预防中风,适合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的保健治疗,山楂中含有山萜类及黄铜类等药物成分,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可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入血敛降,体轻微散,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主治肠风便血,痔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火头痛,目赤肿痛,喉痹,失音,痈疽疮疡;决明子味微苦微甘,性平,微凉,归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通便,用于头痛眩晕,目赤昏花,大便秘结。
本发明中各组份,合理配伍,辩证治疗从而达到健脾消食、降压降脂、清肝泻火、养阴明目的目的,适合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以及肝火阳亢引起的症状。
为验证本保健茶的实际功效,对200位服用者进行调查统计。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服用本保健茶一年后,血压和血脂明显回落,并且血粘度高者也回落至正常区间,总有效率为94.5%。并且没有明显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按照下述重量准备原材料:
松萝1.2kg、杭白菊1kg、车前子1kg、山楂1kg、枸杞子1kg、槐花0.5kg、决明子0.7kg。
取上述质量份数的原料清洗干净后混合,在45~70℃下烘干,烘干时间为200~300小时;然后将它们粉碎,过60~100目筛,然后将所得粉末灭菌,分装制得袋泡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屯留县科技情报服务中心,未经山西省屯留县科技情报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79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