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声速气体旋流冷凝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9905.5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5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文闯;曹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文闯;曹学文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4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速 气体 冷凝 分离 装置 | ||
1.一种超声速气体旋流冷凝分离装置,包括法兰(1)、外壳(2)、螺旋型旋流叶片 (3)、内芯(4)、收缩分离壳体(5)、导液叶片(6)、扩压壳体(7)、导流叶片(8)、排液 管(12)、饱和湿气入口(19)、干气出口(9)和液体出口(11);其特征在于:
内芯(4)和收缩分离壳体(5)组成环形拉伐尔喷管,形成亚声速收缩流道(18)、喉部 (17)、超声速扩张流道(16);
内芯(4)和扩压壳体(7)构成环形扩压管,形成扩压流道(10);
收缩分离壳体(5)和扩压壳体(7)之间的间隙形成分液口(14)、积液腔(13);积液腔 (13)与排液管(12)相连通,形成液体出口(11);
螺旋型旋流叶片(3)上端与收缩分离壳体(5)内壁面固定联接,下端与内芯(4)表面 固定联接;
导液叶片(6)上端与收缩分离壳体(5)固定联接,下端与扩压壳体(7)固定连接;
导流叶片(8)上端与扩压壳体(7)固定连接,下端与内芯(4)固定连接;
内芯(4)居于中心,与收缩分离壳体(5)、扩压壳体(7)同轴,由螺旋型旋流叶片(3) 和导流叶片(8)对中定位固定;
内芯(4)主要由半椭球体(20)、收缩段(21)、二次收缩段(22)、直段(23)和扩张段(24) 组成;
半椭球体(20)长短轴之比为2~6,短轴长度为收缩分离壳体(5)入口内径的0.5~ 0.9倍;收缩段(21)和对应的收缩分离壳体(5)的收缩段之间的间隙构成亚声速收 缩流道(18),气体在该流道中被加速,在收缩段(21)和二次收缩段(22)的交界处形 成喉部(17),达到声速;
收缩段(21)采用双三次曲线法设计,收缩比为4~12,收缩角为15~108°,和 其对应的收缩分离壳体(5)的收缩部分采用双三次曲线法设计,收缩比为4~12, 收缩角为20~112°;
二次收缩段(22)和对应的收缩分离壳体(5)之间的间隙形成超声速扩张流道(16), 气体在该流道中被加速到超声速,形成低温低压,水和重烃开始凝结,凝结的液 体在强烈的旋流离心场作用下被甩向管壁并随气体向前流动;
二次收缩段(22)为锥段,收缩角为1~12°;
直段(23)和对应的收缩分离壳体(5)之间的间隙形成旋流分离流道(15),在该流道 中,被强烈的旋流离心场甩向管壁的液体经分液口(14)流入积液腔(13),经排液 管(12)后由液体出口(11)排出;
直段(23)长径比为4~15;大部分干气进入由扩张段(24)和扩压壳体(7)之间 的间隙构成环形扩压流道(10),在扩压流道(10)的入口处产生激波,速度由 超声度降到亚声速,压力和温度回升,经导流叶片(8)导流后从干气出口(9) 排出;
扩张段(24)为锥段,扩张角为1~8°,和其对应的收缩分离壳体(5)的扩张部分为 锥段,扩张角为20~120°;
螺旋型旋流叶片(3)按螺旋线采用等螺距或不等螺距法设计,叶片数目为1~12 个,叶片厚度为2~6mm,周向均匀布置;
螺旋型旋流叶片(3)进入亚声速收缩流道(18),同时安装在半椭球体(20)和收缩段 (21)表面;
扩压壳体(7)为锥形,内锥角为4~15°,外锥角为10~30°;
收缩分离壳体和扩压壳体通过焊接和法兰(1)、外壳(2)固定,排液管通过焊 接和外壳、法兰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文闯;曹学文,未经文闯;曹学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990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多轴向枢纽结构的平面显示器
- 下一篇:电视机及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