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裂缝评价的“三图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229984.X 申请日: 2009-11-30
公开(公告)号: CN101726750A 公开(公告)日: 2010-06-09
发明(设计)人: 武强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主分类号: G01V1/00 分类号: G01V1/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083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裂缝 评价 三图法
【说明书】:

所属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尤其是一种地裂缝地质灾害评价的“三图法”。

背景技术

地裂缝作为一种由内、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引发的表生地质灾害现象,与地质历史上的断裂构造相比,它是人们能直接观测到的构造断裂活动,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其灾害发生频率与规模逐年加剧,已成为一种区域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对它们的研究,可反演地质历史中老构造的活动轨迹,为减轻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做出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我国区域性地裂缝灾害相当严重,在冀、晋、陕、吉、鲁、豫、皖、湘、黔、赣、粤、桂、川共13省均有其造成破坏的报道,据王景明统计估算,截止至1998年初,全国由地裂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91.3亿元。因而,尽早查清地裂缝灾害的分布特征,搞清地裂缝形成机理,了解地裂缝的活动规律,评价地裂缝的危险性与承灾区的易损性,全面认识地裂缝的危害性,对制定减灾规划,部署防治工程,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国外对地裂缝研究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最初Leonard在1929年提出了地裂缝的构造成因说,他从地震角度分析了1927.9.12出现于亚利桑纳州Picacho城附近的地裂缝及相距13km的Ei Tiro Mine的地面异常破裂的成因,认为是1927.9.11发生于亚利桑纳州东南部Tucso城附近的地震活动导致了地层破裂或诱发了已有破裂面的重新复活。五十年代起提出了地下水开采成因观点,被大多数地裂缝研究者所接受,并先后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成因机理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Feth在1951年提出的不均匀沉降机理。Fletcher(1954)等提出的渗透应力拖曳机理、Neal等(1968)提出的失水收缩机理和Bouwer(1977)提出的刚性折裂机理;七十年代末以来,Holzer等提出了地裂缝的构造与地下水开采复合成因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大量长期观测资料的积累,人们在比较普遍接受地裂缝的构造及地面沉降复合成因观点的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地裂缝成因机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国区域性地裂缝灾害主要发生于汾渭地堑、郯庐断裂带、华北平原及大别山北麓断裂系等几个新构造活动区域。其中汾渭地堑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严重的区域,其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区域性特点最为典型,对这一地区的研究工作做的也较多。有关西安、大同、临汾地裂缝灾害的综合研究(陕西地矿局等,1987,1990;刘玉海等,1991;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2,中国矿业大学,1998)显示,作为一种构造区域内的共生地质现象,汾渭地堑地裂缝区域构造背景是明显的,地裂缝的发生与区域性构造活动的强化相伴生,地裂缝的分布和力学形态也反映出基底构造的主控作用。另一方面,汾渭地堑地裂缝也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地下水过量开采)及发育的特殊环境等表现有普遍性关联特性。

灾害评价作为灾害研究领域中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为了满足政府和保险等减灾行业对掌握各种灾害风险程度的迫切需要而开始出现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灾害损失的日益严重和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按照我国的定义划分,可划分为6种类型。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因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850~1200亿美元。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至数千亿元,相当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6%,造成数千至1万人的死亡。因此地质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地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评价的基本任务是分析地质灾害活动程度、破坏损失程度、减灾效益及灾害的可防治性,地质灾害评价内容可概括为4个方面: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防治工程评价。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背景,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因子,主控因子及发生频率和危险性分区,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而揭示的是地质灾害承灾区的社会经济属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99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