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麦玉米两熟作物秸秆全还田条件下一体化施肥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0076.2 | 申请日: | 200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9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谭德水;刘兆辉;江丽华;王卫东;张骞;林海涛;郑福丽;宋效宗;王梅;高新昊;徐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B79/02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赵会祥 |
地址: | 250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 玉米 作物 秸秆 还田 条件下 一体化 施肥 | ||
1.一种小麦玉米两熟作物秸秆全还田条件下一体化施肥法,包括小麦秸秆还田播种玉米,玉米秸秆还田播种小麦,步骤如下:
(1)收获小麦的同时机械粉碎麦秸,将麦秸覆盖田地,然后,
①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在玉米苗期进行小麦灭茬,于玉米苗期和喇叭口期施肥;或者②补施肥料后深耕翻埋肥料与麦秸,整地后播种玉米;
(2)待玉米成熟时,收获玉米果穗,粉碎玉米秸秆和根茬或者联合机械收获玉米果穗同时粉碎玉米秸秆和根茬,粉碎玉米秸秆和根茬混合均匀覆盖田地,然后,
①旋耕土壤或深耕翻埋玉米秸秆,整地后播种小麦同时补施肥料;或者②补施肥料后旋耕土壤或深耕翻埋玉米秸秆与肥料,整地后播种小麦;
其特征在于:冬小麦亩产500-700kg、夏玉米亩产600-800kg的产量水平下,每亩施肥量按:N 25-32kg,P2O513-18kg,K2O 13-18k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施肥法,其特征在于:小麦亩产500-600kg、夏玉米亩产600-700kg的产量水平下:
当每亩施氮肥量按N计为25-28kg时,小麦施氮量占全年氮素总投入量的50-55%,其中氮素的适宜基追肥比例为基肥N∶拔节追N∶灌浆期追N=6∶2.5∶1.5或简化为一次追施氮肥,按基肥与追肥氮素比在6∶4-4∶6之间,夏玉米氮素投入量占全年投入的45-50%,其中基肥或苗期追施氮∶大喇叭口期追施氮=1∶2,或追加一次开花期追肥,比例为苗期追施氮∶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花粒期追施氮=3∶5∶2;
当每亩施磷肥量按P2O5计为13-16kg时,小麦施磷量占全年磷素总投入量的55-60%,底肥一次性施入,夏玉米磷素投入量占全年投入的40-45%,其中苗期一次性施入;
当每亩施钾肥量按K2O计为13-16kg时,小麦施钟量占全年钾素总投入量的40-45%,底肥一次性施入,夏玉米钾素投入量占全年投入的55-60%,其中苗期一次性施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施肥法,其特征在于:小麦亩产600-700kg、夏玉米亩产700-800kg的产量水平下:
当每亩施氮肥量按N计为28-32kg时,小麦施氮量占全年氮素总投入量的52-56%,其中氮素的基肥与追肥比例为基肥N∶拔节追N∶灌浆期追N=5∶3∶2或一次追施氮肥,按基肥与追肥氮素比在5∶5-4∶6之间,夏玉米氮素投入量占全年投入的44-48%,其中基肥或苗期追施氮∶大喇叭口期追施N=1∶3,或追加一次开花期追肥,比例为苗期追施氮∶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花粒期追施氮=2∶5∶3;
当每亩施磷肥量按P2O5计为16-18kg时,小麦施磷量占全年磷素总投入量的50-55%,底肥一次性施入,夏玉米磷素投入量占全年投入的45~50%,其中苗期一次性施入;
当每亩施钾肥量按K2O计为16-18kg时,小麦施钾量占全年钾素总投入量的45-50%,底肥一次性施入,夏玉米钾素投入量占全年投入的50-55%,其中苗期一次性施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施肥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在小麦播种前参考按每100kg玉米秸秆施氮肥量按纯N 1.2-1.5kg的比例进行补施氮素肥料,玉米秸秆的碳氮比调整到23-28∶1,与小麦基肥一起深翻前施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施肥法,其特征在于:用联合收获机收小麦时,麦茬高度不超过25厘米,高留茬不超过35厘米,粉碎后的麦秸长度不大于15厘米;不采用免耕播种的地区,秸秆粉碎还田后,立即旋耕或耙地灭茬,使秸秆均匀分布在10-15厘米的耕层内;采用深耕翻埋时,耕深不小于25厘米,或者采用旋耕机旋耕2~3遍,使小麦或玉米秸秆和土壤混合均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施肥法,其特征在于:玉米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时,玉米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厘米,根茬破碎率应大于86%。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施肥法,其特征在于:秸秆还田后及时补水促进秸秆腐解,秸秆还田时,耕翻埋入1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耙平压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007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