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30757.9 | 申请日: | 200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义华;毋永强;王秋云;王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72;C02F1/52;C02F103/28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2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造纸 废水 深度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具体是一种造纸行业污水深度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造纸行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多种烃、酚、苯、蒽、 醌等有机物及其衍生物、聚合物,还有大量悬浮物、木质素等有害物质,不能直接排放, 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并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向外排放。目前造纸废水处理一般采用二级生 化+深度处理的方法进行处理。造纸废水二级生化处理完成后,五日生化需氧量通常都很 低,可生化性很差,采用常规的生化法深度处理工艺,无法进一步使其COD与色度大幅 度降低。深度处理一般均采用物理、化学法。现有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一般工艺有:物化絮 凝沉淀+过滤法,该方法工艺简单,一次性投资较小,可以去除部分污染物,但是对生化 后废水深度处理污染物去除率达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提高,随着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很 难达到要求。絮凝沉淀+砂滤+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法,该工艺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可以 达标排放,但是流程长、设备复杂,一次性投资大、活性炭吸附饱和后失效,运行费用高, 一般在经济上难以接受。电解法,该方法工艺简单,处理速度快,但是能耗过高,经济性 较差。UF+RO膜法对降低悬浮物、脱盐效果非常好,但是一次性投资和运行费用都非常 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资小、工艺简单、污染物去除率高、运行费用低廉的氧 化降解+絮凝沉淀+砂滤的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二级生化后造纸废水,经管道引入集水池,在流至集水池的管道上先加入重量百 分浓度为20%-30%的药剂亚铁盐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或硫酸亚铁溶液)调节PH值为 2.5-3.5,再加入重量百分浓度为4.5%-5.5%的药剂过氧化氢溶液,所述亚铁溶液与过氧化 氢溶液的体积比为1.2∶1,上述两种药剂与二级生化后造纸废水混合后的污水进入折板反 应槽,在折板反应槽内停留时间为1-2分钟,污水流出折板反应槽后再加入药剂白液,调 节污水pH值为6-8,所述白液为碱法制浆造纸工艺中制浆阶段产生的黑液经碱回收后的产 物,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钠,重量百分浓度为30%;
(2)经步骤(1)与三种药剂混合后的污水进入集水池,集水池具有搅拌机进行搅拌, 在集水池中药剂与污水进一步充分反应,反应时间为25-35分钟;
(3)污水经提升泵由集水池提升至配水集泥井,同时投加1-3ppm重量百分浓度为1-2 ‰的混凝剂聚丙烯酰胺溶液(PAM)辅助其絮凝沉淀,配水集泥井出水进入机械澄清池, 在此,悬浮状态的活性泥渣层与加药的原水在叶轮提升、搅拌的作用下,增加颗粒碰撞机 会,提高混凝效果,在机械澄清池中污水进行沉淀,泥水分离;
(4)经步骤(3)泥水分离的上清液再进入砂滤池,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 物质,砂滤出水即可达标排放或回用;当污水处理效果降低或者砂滤处理量减小时,停止 向砂滤池进水,反冲洗砂滤池,反冲洗污水排入集水池再处理;
(5)经步骤(3)泥水分离的污泥再返回配水集泥井;配水集泥井的污泥引入污泥浓 缩池,污泥经脱水分离成泥饼后外运处置,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和脱泥滤液进入集水池。
本发明的二级生化后造纸废水是造纸废水经二级生化处理后的废水,其指标为COD 260-300mg/L,BOD58-20mg/L,SS 120-200mg/L,经本方法处理后COD<70mg/L,BOD5<20mg/L,SS<30mg/L。
本工艺流程特点是:在来水管道中即加入亚铁和双氧水,尽量延长反应时间,促使反 应完全;为了使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增加折板反应槽,在折板反应槽的末端加入白液, 调节pH值,折板反应槽出水进入集水池;集水池设搅拌机,污水与药剂进一步充分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07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