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相法铜酞菁颜料生产废弃物回收及减排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32199.X | 申请日: | 200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赵玉明;巫炜宁;朱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C09B47/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黄嘉栋 |
地址: | 21009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相法铜酞菁 颜料 生产 废弃物 回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相法酞菁颜料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及减排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酞菁颜料主要采用固相法生产工艺。该法首先以苯酐、尿素 和氯化亚铜为主要原料通过缩合、酸煮、水洗等工序生产粗铜酞菁, 再以粗铜酞菁为原料生产酞菁蓝B等酞菁系列有机颜料。
粗铜酞菁缩合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缩合尾气和酸性废水。缩合尾 气主要是氨、CO2、H2O、尿素分解产物缩二脲和氰尿酸、升华的苯 酐以及尾气带出的铜酞菁等。以往工厂采用石灰中和酸性废水,并将 升华物渣混于其中,形成大量难以处理的含铜、含有机物的危险固废, 大量的氨在中和过程中以无组织排放的形式排入大气,造成严重的环 境污染。
酞菁蓝B则是酞菁系列颜料中的主要品种,其生产工艺是以粗 铜酞菁为原料,经67-69%的硫酸处理,使其晶型发生变化生成酞菁 蓝B,分子式不变。该反应称为酸涨反应。传统工艺中,酸胀后直接 加入大量清水洗涤,新鲜水消耗高达80t/t以上,同时酸胀用的4.5t/t 硫酸全部进入废水,不但加大废水处理难度,而且浪费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物回收利用以减少排放的新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工艺方法来实现的:
一种固相法铜酞菁颜料生产废弃物回收及减排工艺,它由下列步 骤组成:
步骤A:将生产粗铜酞菁的酸性废水作为吸收剂去吸收铜酞菁缩 合反应的含氨尾气,吸收塔采用多级形式;以第二级吸收液作为第一 级吸收塔的吸收剂,控制其循环时间,使氨过量,吸收液呈碱性, pH=9-9.5,使缩合升华物中的酸性有机物溶于该吸收液中;含氨尾气 再进入第二级吸收塔,以粗铜酞菁的酸性废水作为吸收剂,控制第二 级吸收塔吸收剂循环时间,使最终吸收液pH=6-7,确保尾气中氨吸 收完全,达标排放。
步骤B:趁热过滤第一级吸收液,分离出粗铜酞菁加以回收;
步骤C:将过滤后的吸收液再加酞菁蓝B生产中产生的废酸,调 节吸收液至酸性,pH=3-4,并冷却,邻苯二甲酸、缩二脲和氰尿酸等 酸性有机物析出,经过滤后分离,以减少废水中的有机物或进一步回 收;滤清液为15-20%硫酸铵溶液,可直接出售。
步骤D:将酞菁蓝B酸胀料液加适量水,达到酞菁蓝B溶解度 足够小的酸度(酞菁蓝B溶于浓硫酸而不溶于稀硫酸,根据实验, 硫酸浓度小于50%时,酞菁蓝B即几乎不溶),进行固液分离;然后 加少量水洗涤、再进行固液分离;经过多次这样的分步洗涤、分离, 得到产品酞菁蓝B;同时可分别回收40-50%和18-25%的硫酸,最后 的微酸性废水则送废水处理。
步骤E:将步骤D回收的40-50%的酸直接加硫酸配制成酸胀工 序的用酸。
本发明工艺可以用生产粗铜酞菁的酸性废水回收铜酞菁缩合反 应的含氨尾气中的氨生产硫酸铵、分离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套用酸 胀工段的的稀硫酸,降低废水的酸度,使废水的排放和处理成本大幅 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
生产能力为1t/d的粗铜酞菁生产线,采用Ф400×2400mm两级 吸收塔吸收铜酞菁缩合含氨尾气,风量1000m3/h,风管保温,以pH0.5 的铜酞菁酸性废水为第二级吸收剂,再以第二级吸收液为第一级吸收 剂;第一级循环流量20m3/h,控制吸收液循环时间,至吸收液pH9-9.5 时放出吸收液。此时,缩合升华物中的酸性有机物均溶于该吸收液中。 第二级吸收液循环流量30m3/h,控制吸收液循环时间,至吸收液pH 不超过6-7,保证第二级对尾气中氨吸收完全,达标排放。
吸收液趁热过滤第一级吸收液,分离出粗铜酞菁,回收。
以酞菁蓝B生产所得的18-25%的稀硫酸为酸化剂,加入到第一 级吸收液中,调节其PH3-4,冷却,有大量白色物质(邻苯二甲酸、 缩二脲和氰尿酸等)析出,过滤,得到邻苯二甲酸、缩二脲和氰尿酸 混合物,可进一步分离或作为固废处理;滤清液为15-20%硫酸铵溶 液,可直接出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21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化多功能水、气处理系统
- 下一篇:五种黑色杂粮混合饮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