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抄纸用乳化高碳醇脱气剂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2531.2 | 申请日: | 2009-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杨柏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赛欧信越消泡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H21/12 | 分类号: | D21H21/12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0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11600 江苏省淮***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抄纸用 乳化 高碳醇 脱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泡剂,具体涉及一种抄纸用乳化高碳醇脱气剂。
背景技术
我国是造纸工业大国,年造纸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造纸工业通常包含制浆、抄纸和涂布等主要工序。由于制浆以及抄纸上网前使用的蒸煮剂、洗涤剂、助留剂、助滤剂、湿强剂、施胶机等各种助剂多具有表面活性作用,在水中很容易产生大量不易消除的具有较高泡膜强度的泡沫,同时,制浆原料中所含各种植物纤维多含羟基,很容易致使纤维表面及内部吸附大量用普通消泡剂难以消除的微小气泡,严重影响后续工序及产品质量,因此抄纸用脱气剂的使用对抄纸工序而言尤为重要。抄纸用脱气剂的主要作用是先将吸附在细小纤维上的气泡剥离开来,然后使得小气泡聚并成大气泡漂浮到水面上,最后水面上的气泡泡膜变薄,最终破裂。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性能较佳的抄纸用脱气剂通常为乳化高碳醇脱气剂,以高碳醇为主要活性组分,借助乳化工艺形成水包油(O/W)型乳液。例如,US430359公开了一种由高碳醇、脂肪酸和皂化乳化剂组成的乳化高碳醇脱气剂;US4976888公开了一种由高碳醇、高碳醇酯、高沸点烃、聚乙烯蜡和乳化剂组成的乳化高碳醇脱气剂;US5679286公开了一种由高碳醇、酮类物质和乳化剂组成的乳化高碳醇脱气剂;US5866041公开了一种由高碳醇、白炭黑和乳化剂组成的乳化高碳醇脱气剂;US6649721公开了一种由高碳醇、聚甘油酯、羧酸三甘油酯和乳化剂组成的乳化高碳醇脱气剂;EP0149812公开了一种由高碳醇、高碳醇酯、高沸点烃、水溶性丙烯酸(丙烯酰胺)聚合物和乳化剂组成的乳化高碳醇脱气剂;EP0531713公开了一种由高碳醇、高碳醇酯、高沸点烃和乳化剂组成的乳化高碳醇脱气剂;CA02493055公开了一种由高碳醇、聚甘油硬脂酸酯、矿物油、乙二胺双硬脂酸酰胺、脂肪酸酯和乳化剂组成的乳化高碳醇脱气剂。
由于乳液在热力学上为非稳定体系,因此上述乳化高碳醇脱气剂经长期贮存后很容易出现相分离,从而进一步出现增稠或凝胶等现象,影响使用。另外,上述乳化高碳醇脱气剂的脱气能力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因而当抄纸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时添加量很大,一方面影响后续工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成本。同时,由于部分高熔点化合物的应用,上述乳化高碳醇脱气剂常常需要在90-100℃下进行高温乳化,使得制备过程难度加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抄纸用乳化高碳醇脱气剂,贮存稳定性佳,高温脱气性能好,制备条件温和。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该脱气剂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1)30-59%的脱气活性物质,(2)0.01-5%的非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40-69%的水,上述各组分之和为100%。
上述的脱气活性物质按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A)20-40%的高碳醇,(B)40-20%的脂肪酸酯,(C)40-20%的低熔点油脂,(D)0.05-0.25%的多糖类化合物,(E)0.01-0.1%的水溶性苯乙烯-马来酰胺酸共聚物,上述各组分之和为100%。
上述的高碳醇为12-48个碳原子的1-3元醇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脂肪酸酯由脂肪羧酸与酯化用醇反应而得。
上述的脂肪羧酸为12-22个碳原子的脂肪羧酸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的酯化用醇为3-22个碳原子的1-3元醇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低熔点油脂为十二烷、十三烷、液体石蜡、月桂酸甲酯、油酸甲酯、油酸油醇酯、三油酸甘油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多糖类化合物为黄原胶、文莱胶、结冷胶、葡聚糖、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淀粉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水溶性苯乙烯-马来酰胺酸共聚物中马来酰胺酸的质量含量为30-50%,所说的水溶性苯乙烯-马来酰胺酸共聚物的分子量为1000-3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赛欧信越消泡剂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赛欧信越消泡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25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