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外放扬声器响应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4220.X | 申请日: | 2009-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1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葛俊;邱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R7/02 | 分类号: | H04R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外放 扬声器 响应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外放扬声器响应的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改善手机等终端的外 放扬声器的中高频响应的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和MP3等终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这些终端的外放功能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扬声器附属的腔体结构对扬声器的频响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前腔影响高频,后腔影响 低频。美国专利US5790679、US6002949、US7092745以及US20050190941中介绍的手机前腔 结构只有一个腔体,利用前腔和前盖板上小孔的谐振,能够增强中高频上的某一个频段的响 应,但所增强的频段的带宽较窄。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外放扬声器响应的装置,能够更好地提升中高频的响应, 并且使所增强的频段的带宽较宽。该装置包括一个微型扬声器,用于将输入的电信号转换成 相应的声信号;一个封闭后腔,固定在扬声器振膜的后面;一个前腔,固定在扬声器振膜的 前面;该前腔由第一隔板分隔为第一和第二子腔体,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穿孔,通过第 二隔板上的开孔与外界区域耦合,开孔的半径和个数以及子腔体的容积由所要增强的频段范 围决定。
四、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终端设备中使用的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基本形式的示意图,包括一个微型扬声器,一个封闭后腔,一个前 腔,其中前腔被第一隔板分隔为第一和第二子腔体,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穿孔;
图3是图2中的前腔结构对应的声学类比线路图;
图4是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的扬声器频响曲线比较。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一个扬声器外放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其中,该装置包含一个壳体200,内含一 个微型扬声器201可将输入的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声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扬声器201的 振膜前面与第一隔板211之间形成第一子腔体210,在第一隔板211上有开孔212。在一个实 施例中,第一隔板211与第二隔板221之间形成第二子腔体220,在第二隔板221上有开孔 2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扬声器201的振膜后面与壳体200形成封闭后腔230。
图3为图2中的前腔结构对应的声学类比线路图。其中,第一子腔体210等效成一个声 容元件,元件值为CAf1;第一隔板211上的开孔212等效成声阻和声质量元件的组合,其元 件值分别为RAo1和MAo1;第二子腔体220等效成一个声容元件,元件值为CAf2;第二隔板 221上的开孔222等效成声阻和声质量元件的组合,其元件值分别为RAo2和MAo2。以上各种 元件值的计算公式可参考公开出版的文献和技术手册。
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几何尺寸为:第一子腔体210的容积为0.20立方厘米;第一 隔板211上开1个孔,孔的半径为0.5毫米,长度为1毫米;第二子腔体220的容积为0.40 立方厘米;第二隔板221上开2个孔,每个孔的半径均为0.5毫米,长度为1毫米;封闭后 腔230的容积为50立方厘米。
作为对比,现有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几何尺寸为:前腔110的容积为0.60立方厘米;前 隔板111上开2个孔,每个孔的半径均为0.5毫米,长度为1毫米;封闭后腔120的容积为 50立方厘米。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和现有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扬声器频响曲线比较。可以 看出,现有技术在2.5kHz附近出现一个谐振峰,在2.5kHz之后响应迅速减小,所增强的 频段的带宽较窄;而本发明虽然在400Hz到1.5kHz的响应略有降低,但在2.5kHz和4kHz 附近分别出现一个谐振峰,这样保证从2kHz到4kHz的响应都能增大,避免了在第一个谐 振峰以后响应迅速减小的问题,所增强的频段的带宽较宽。
通过改变实施例的几何尺寸,包括第一子腔体210的容积、第二子腔体220的容积、第 一隔板211上开孔的个数及开孔的半径和第二隔板221上开孔的个数及开孔的半径,可以控 制两个谐振峰的位置及高度,从而达到增强中高频某些特定频段响应的目的。
以上为对本发明的一个特定实施例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对于实施例的描述仅为一种示例。 相应地,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当然,这里所述的本发明的范围仅限于与上述说明 以及结合附图的描述相关的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42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