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皮给药试剂盒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236116.4 申请日: 2009-10-20
公开(公告)号: CN102039000A 公开(公告)日: 2011-05-04
发明(设计)人: 高云华;覃光炯;徐百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M37/00 分类号: A61M37/00;A61D7/00;A61K38/28
代理公司: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代理人: 李柏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试剂盒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透皮给药试剂盒。

背景技术

胰岛素为含有5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类药物,正常人体血液中需维持一 定浓度的胰岛素水平,即基础胰岛素水平。但是I型糖尿病人由于胰岛功能 的丧失,为了维持正常的基础胰岛素水平,需长期注射中长效的胰岛素及其 类似物注射液,目前中长效注射液如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的N和美国 礼来公司的N会在注射后有峰值效应,容易造成患者的低血糖,法 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皮下注射虽然能够达到持续24小时释放且无 峰值现象,但是其价格昂贵。此外,长期以及多次的注射除了给患者带来痛 苦和不便外,还容易在注射部位产生炎症以及肌萎缩等副反应,更为严重的 是,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使用可能导致患癌几率增加。重组人胰岛素 由于其结构与人体血液中的胰岛素结构完全形同,因而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但其注射制剂目前只能用于餐时胰岛素的补给。因此开发一种基于重组人胰 岛素制剂的给药方法实现基础胰岛素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

透皮给药为一种无痛的新型给药方式,且能够实现药物恒速、稳定的释 放并能避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以及胃肠道的酶解,但是,皮肤角质层作为 人体的天然屏障,使得亲水性强的药物很难穿越皮肤进入体内。常用的促渗 技术有化学促渗剂、电致孔、离子导入、微针以及超声。然而,由于重组人 胰岛素一般多以六聚体的形式存在,分子量高达36kD,在某些物理和化学促 渗方法下几乎不能透过皮肤进行传输。采用微针给药技术,在皮肤的角质层 上形成微小的药物传输通路,使大分子的蛋白和多肽类药物透皮传输具有可 行性。Shawn P.Davis等人(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5,52:909)使用长500μm的中空金属微针阵列来辅助胰岛素的透皮给药。 首先将微针阵列插入皮肤给药处,将一个玻璃盒子粘在微针阵列上方作为药 物储存池,里面盛满含胰岛素的溶液。胰岛素经过微针的中空孔进入体内。 所用的胰岛素制剂为生物合成的重组人胰岛素Humulin R(100U/ml,Eli Lilly, Indianapolis,IN),给药量为2ml。给药4小时,每30分钟测量血糖值,4小 时后撤去胰岛素,再检测4小时血糖值。结果表明通过微针辅助,胰岛素给 药4个小时使大鼠血糖值降低到初始值的47%,撤去胰岛素后4个小时血糖 值基本维持稳定、略有上升。这一研究说明利用微针辅助有利于胰岛素的透 皮给药。但是该研究中在给药的4小时内,该实验大鼠的血糖水平持续下降, 下降速度较快,如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低血糖,而撤去药物后仅能维持4 个小时的血糖水平基本恒定,并且该微针阵列与药物储存池的组合使用起来 也很不方便,因此该胰岛素透皮给药装置并不适合用于维持糖尿病患者的基 础胰岛素水平。目前其它的有关胰岛素透皮给药的研究也仅仅是证明了采用 物理或者化学辅助的方法能够使胰岛素进入体内达到降血糖的效果,还没有 适合维持基础胰岛素水平稳定的透皮给药方法和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目前现有技术中不能通过透皮给药维持人体血液中 基础胰岛素水平的缺点,提供一种透皮给药试剂盒,从而可以实现以生物合 成的重组人胰岛素的透皮给药代替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制剂的注射给药,达到 维持人体血液中基础胰岛素水平稳定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皮给药试剂盒,其中,该透皮给药试剂盒包括微针 阵列和透皮给药贴片,所述微针阵列所扎入皮肤的深度为20-150μm;所述 透皮给药贴片包括药物保持体和作为药物活性成分的胰岛素;所述药物保持 体为能够吸附并保持所吸附的液体的惰性物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透皮给药试剂盒中,所述微针 阵列的高度为50-200μm。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透皮给药试剂盒中,所述胰岛 素可以与所述药物保持体独立保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胰 岛素也可以与所述药物保持体混合保存。

所述胰岛素为重组人胰岛素,所述药物保持体与所述重组人胰岛素的重 量比优选为1-100∶1,进一步优选重量比为10-60∶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61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