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水下储油舱的移动式生产平台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36788.5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1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艳芳;李志刚;余建星;许华力;刘瑞华;吴思;钟小侠;崔艳红;高国强;吴朝晖;王飚;梅华东;吕津波;霍有利;田峰;张益公;杜尊峰;骆寒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7/00 | 分类号: | E02B17/00;E02B17/08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高凤荣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储油 移动式 生产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平台,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近海边际小油田,集原油生产、储存、外输功能于一体的带水下储油舱的移动式生产平台。属于海洋石油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式生产平台包括:升降式平台主体,平台主体上安装有原油生产设备、原油外输设备及数台液压升降机构等各种生产和生活设施,液压升降机构上安装有设在导滑孔内的桩腿。
当移动式生产平台到达海上作业现场后,首先,利用升降机构放下桩腿至泥面处。然后,升降机构再将平台主体上升到海面一定的高度后,便可在海上进行生产作业了。作业完毕,利用升降机构再将平台主体下降至水面后,即可迁航驶往他处。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扩大,海上移动式生产平台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而现有的海上移动式生产平台一般又不配备储油装置。需要依靠长期系泊于平台旁边的油轮进行原油储存并定期将原油运输至陆地。当油轮离开平台后,生产平台将关闭原油生产设施,停止原油生产,以等待油轮的返回。一旦遇到大浪天气,油轮无法靠泊时,停产期将不得不进一步延长。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产生了油轮租用成本,而且无法实现油田的连续生产,大大降低了油田的收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生产平台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带水下储油舱的移动式生产平台,其采用水下储油方式提高了储油安全性,满足了生产平台储油的需要,节约了生产成本;且集原油生产、储存、外输功能于一体,可实现生产平台的自我安装和撤收;同时,可采用蜜蜂式采油方式在多个油田间移动作业,降低了边际小油田的开发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水下储油舱的移动式生产平台,包括升降式平台主体,平台主体上安装有各种生产和生活设施及数台液压升降机构,液压升降机构上安装有设在导滑孔内桩腿;其特征在于:桩腿的底部安装一储油舱,储油舱上安装有数个吸力式桩基础。
所述储油舱为一个钢结构箱形体,储油舱内部设有数个分储油舱,储油舱上分别设置有数个进、排油管及数个进、排水管。
所述进、排油管及进、排水管设置在储油舱上部的桩腿内。
所述储油舱采用双层结构,储油舱的上表面四周采用斜面结构。
所述数个吸力式桩基础分别贯穿储油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水下储油方式提高了储油安全性,满足了生产平台储油的需要,节约了生产成本;且集原油生产、储存、外输功能于一体,可实现生产平台的自我安装和撤收;同时,可采用蜜蜂式采油方式在多个油田间移动作业,降低了边际小油田的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储油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储油舱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储油舱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
1平台主体、2桩腿、3储油舱、4液压升降机构、5原油生产处理设备、6原油外输设备、7吸力桩基础、8进、排油管、9进、排水管、10海平面、11海底。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升降式平台主体1,平台主体1上安装有原油生产处理设备5、原油外输设备6、生活设施及数台液压升降机构4等各种生产和生活设施,液压升降机构4上安装有设在导滑孔内桩腿2;通过液压升降机构4可使平台主体1能够沿桩腿2自由升降以适应不同水深油田的作业需求。桩腿2的底部采用焊接方式安装一储油舱3,储油舱3采用双层结构,储油舱3的上表面四周采用斜面结构。可以有效减小海水冲刷作用,避免出现淘空现象。
储油舱3上采用焊接方式安装有2个或4个吸力式桩基础7。2个或4个吸力式桩基础7分别贯穿储油舱3且采用焊接方式安装在储油舱3上,其可实现平台的自我作业安装和撤收,并保证平台的作业稳定性。
储油舱3为一个钢结构箱形体,储油舱3内部设有数个分储油舱,储油舱3上分别设置有数个进、排油管8及数个进、排水管9,可以进行原油与压载水的注入、排出,利用原油与压载水的置换技术实现原油的水下储存。进、排油管8及进、排水管9设置在储油舱3上部的桩腿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67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杨醛西佛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新型消能防撞钢套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