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6876.5 | 申请日: | 200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1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朱宽军;牛海军;刘胜春;孙娜;李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7/12 | 分类号: | H02G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架空 输电 线路 间隔 回转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
背景技术
我国实际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回转线夹种类较少、结构单一。目前,国内建设1000kV特 高压线路输电线路示范工程采用了回转线夹形式间隔棒,该回转线夹包括两个线夹:第一线 夹、带滑轨的第二线夹。带滑轨的第二线夹和固定连接间隔棒本体上的滑块之间产生滑动。 实现以第一线夹和带滑轨的第二线夹握持的中心线转动。这种回转线夹在中国专利: 200820108710.6中有详细描述,一种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所述回转线夹由线夹 支撑体和摆动线夹体构成,所述线夹支撑体固定连接于间隔棒,所述摆动线夹体滑动设于所 述线夹支撑体上并围绕其自身转动中心摆动;所述摆动线夹体由线夹本体和线夹压盖构成, 所述线夹本体和线夹压盖由销轴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圆柱状,该圆柱状的摆动线夹体中心形成 有固定握持导线的夹持孔;所述线夹本体柱面上沿其周向设有连续的弧形滑轨;所述线夹支 撑体的端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滑设于所述弧形滑轨中,参见附图8所示。该中回转线夹以 滑动方式实现转动,容易出现转动不连续和不顺畅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具有转动连续、顺畅的回转线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线 夹由线夹支撑本体、和转动线夹本体构成;
所述线夹支撑本体固定连接在间隔棒本体上;
所述转动线夹本体包括半圆弧形的第一线夹夹头、半圆弧形的第二线夹夹头、两个圆弧 形的第一回转杆和两个直线形的第二回转杆,所述第一线夹夹头与两个第一回转杆铰接,所 述第二线夹夹头与两个第二回转杆铰接,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与两个第二回转杆铰接,所述 两个第二回转杆与线夹支撑本体铰接;
所述第二回转杆以自身对称中心为轴做圆周转动,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两个第二回转 杆与第一线夹夹头、第二线夹夹头组成一个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所述第一线夹夹头和 第二线夹夹头构成线夹夹头,第一线夹夹头和第二线夹夹头构成夹持导线的圆形夹持孔,通 过所述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实现线夹夹头夹持导线,并以导线中心为轴实现自由转动。
其中,所述线夹支撑本体、转动线夹本体采用铝合金制造,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和两个 第二回转杆采用不锈钢或镀锌高强度钢制造,回转线夹的整体尺寸按照配套导线直径进行设 计。
其中,所述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可实现130度的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线夹夹头和第二线夹夹头的轴向设有凸缘。
其中,所述第一线夹夹头和第二线夹夹头的轴线边缘考虑电晕特性设置有过渡圆角。
其中,所述线夹夹头的内圆直径稍大于夹握导线的外部直径,并在所述线夹夹头和导线 之间安装阻尼橡胶垫。
其中,所述第一回转杆和第二回转杆的长度根据所述间隔棒本体的分裂间距进行设计。
本发明的回转线夹设计中摒弃了以前回转夹头通过滑动实现回转的设计思路,解决了滑 动方式使夹头回转容易出现夹头转动不连续和不顺畅现象问题。
设计的架空输电线回转夹头主要考虑其力学性能、电气性能和转动灵活性能要求,因此 对结构的工艺性、安装是否方便和造价等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研究工作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1)首先确定对回转夹头基本结构形式。
(2)确定与回转夹头配套的固定滑轨基本结构形式。
(3)确定夹头穿销基本结构形式。
(4)三维软件设计回转夹头。
(5)虚拟样机和有限元软件对回转夹头进行运动分析和荷载计算最终优化出产品。
首先要结构选型,然后三维设计到运动分析和机有限元分析,再到三维设计这样一个循 环过程最终确定优化产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四杆机构原理实现回转头夹持中心为轴实现自由转动。 该机构结构简单、转动灵活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第一回转杆6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第一回转杆的主视图,图1b 为图1a的俯视图,图1c为图1a的右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中第二回转杆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第二回转杆的主视图,图2b 为图2a的俯视图,图2c为图2a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68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挂架
- 下一篇:一种具有启闭功能的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