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7792.3 | 申请日: | 200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0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森;周克斌;倪德志;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C07K17/14;C12N11/14;B01J32/00;A61K4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亲性 多孔 中空 碳微球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制备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酵母菌分散于细胞壁表面保护剂的水溶液中,然后进行碳化处理,即得到所述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壁表面保护剂为丁二醛、戊二醛或己二醛;所述细胞壁表面保护剂的水溶液中表面保护剂的浓度为0.01-0.1mol/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酵母菌的形状为球形或椭球形,所述酵母菌为干酵母菌,所述干酵母菌的加入量与所述细胞壁表面保护剂的水溶液中配比为10-200g∶1L。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处理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所述恒温的温度为150-240℃,所述恒温的时间为10-24小时;所述碳化处理在反应釜中进行。
5.根据权利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得到的多孔中空碳微球用去离子水洗涤并干燥的步骤。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的粒径为2-4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的孔为介孔或大孔,所述介孔的孔径为2-50nm,所述大孔的孔径>50nm。
9.权利要求6-8中任一所述的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作为活性分子或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分子为蛋白质、多肽、生长因子、药物或染料;所述催化剂为纳米尺度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如Ag、SrO2、TiO2等,以及生物催化剂,如脂肪酶、葡萄糖苷酶等。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分子或所述催化剂装载于所述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中的方法为:将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与活性分子溶液或催化剂溶液混合,使所述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吸附活性分子或催化剂,然后将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即得到了装载了活性分子或催化剂的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分子溶液或催化剂溶液中的溶剂为极性或非极性溶剂;所述吸附在-20℃-90℃的条件下进行,所述吸附的时间为5-600分钟。
13.一种从稳定的分散体系中分离回收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在极性溶剂中形成的稳定分散体系,加入非极性溶剂并震荡后,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从原来稳定的分散体系中向两相界面转移,并最终全部聚集于两相界面上,即实现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的分离回收;
对于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的稳定分散体系,加入极性溶剂并震荡,即实现两亲性多孔中空碳微球的分离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779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