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7977.4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6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峰;谭畅;刘景军;吉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B11/06 | 分类号: | C25B11/06;C25B11/03;C25B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扩散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氯碱工业中的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世界烧碱生产工艺主要有离子膜法、隔膜法及水银法,另有少量苛化法。目前,离子膜法相继取代水银法、隔膜法、苛化法,成为烧碱生产的首选方法.离子膜法所用的仍然是氢析出阴极(镍网+活性涂层),其电解化学反应式为:2NaCl+2H2O→Cl2+2NaOH+H2,它的实际电解电压为3.2V~3.5V,耗费大量能源.将气体扩散电极运用在离子膜电解槽中,取代目前使用的活性阴极,发生在阴极是气液固三相电极反应。因为气体扩散电极是由扩散层,集流体、支撑体、催化层四部分组成。当氧气通过扩散层进入到催化层将会与通过催化层的电解液在催化层的作用下发生气液固三相电极反应。它的技术原理是以氧气电极还原反应代替氢析出的还原反应,由于阴极反应不同,阴极的分解电压也就不同。其电解化学反应式为:2NaCl+H2O+1/2O2→Cl2+2NaOH,它的实际电解电压约为2V,气体扩散电极比现行的普通阴极(镍网+活性涂层)的电极电位降低了1.2V左右,从而可以达到节能40%的效果。目前国内的气体扩散电极主要运用在锌空电池以及燃料电池中,且技术相对成熟。将气体扩散电极运用在氯碱工业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1)氯碱工业的反应环境极其苛刻,体系碱液的浓度高达30%,由于目前商用的气体扩散电极所使用的是石墨化程度不高的碳材料,若直接将传统的气体扩散电极嫁接到氯碱工业中,在碱性环境下极易从电极表面脱落,破化了电极的结构,将会导致电解液穿过扩散层流到气体室中。气体扩散电极极易被刻蚀,寿命和电极性能受到影响;2)气体扩散电极应用于氯碱工业,是碱性条件下的氧气还原反应,而通常的燃料电池的阴极催化剂是铂的纳米颗粒,催化效果不及银的纳米颗粒,而且价格昂贵。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必须对传统的气体扩散电极进行改性。一方面必须通过特殊处理使碳材料的耐蚀性得到提高,增加气体扩散电极的寿命;另一方面,将加大银纳米粒子催化剂的负载量并使其均匀的分布在气体扩散电极的表面,达到在碱性条件下氧气还原的目的。
日本专利CN1584124A采用现有工业产品,比如亲水性炭黑AB-12和疏水性炭黑AB-6(电气化学工业),直接使用银的胶体粒子并使之与炭黑进行物理混合,制备催化层。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实现炭黑的均匀分散。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自行石墨化改性的炭黑,并通过对其表面进行酸化处理,实现对炭黑的亲水疏水性调节;并结合静电自主装合成制备得到的银碳复合催化剂,制备在碱液中耐蚀性和导电性好,寿命长,适用于氯碱工业中的电解反应的气体扩散电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简易高效的适用于氯碱工业中的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气体扩散电极由扩散层、填充了扩散层的集流体和设置在集流体之上的支撑体以及催化层组成;所述的扩散层由填充在镀银的泡沫镍中的石墨化炭黑和聚四氟乙烯组成,石墨化炭黑与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1.5~4∶1,所述的集流体为镀银的泡沫镍;所述的支撑体为镀银的镍网;所述的催化层由银的负载率为40~400%的银碳催化剂、酸化的石墨化炭黑和聚四氟乙烯组成,银碳催化剂与酸化的石墨化炭黑的质量比为1~1.4∶1,银碳催化剂与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1.3~6.1∶1。
本发明所提供的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石墨化炭黑溶解在异丙醇中,而后加入质量分数为60%的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石墨化炭黑与异丙醇的质量比为0.0092~0.0367∶1,石墨化炭黑与聚四氟乙烯乳液的质量比为0.9~5.5∶1,搅拌均匀后涂抹在镀银的泡沫镍上,室温干燥6~10h后,在热压机上于1~3tf、温度控制在20℃~30℃,压制60~300s,得到扩散层和集流体;
2)将镀银的镍网扣在集流体之上,而后在热压机上于1~3tf、温度控制在20℃~30℃,压制60~300s,完成支撑体的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79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媒体文件推荐方法和终端
- 下一篇:一种闹钟的叫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