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斑点野生稻的PCR鉴定引物及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8019.9 | 申请日: | 200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1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徐涛;许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10002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斑点 野生 pcr 鉴定 引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技术,具体地说涉及对斑点野生稻生物资 源进行检测用引物及PCR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野生稻由于长期经受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蕴含大 量的有利基因如抗病、抗虫、抗逆及雄性不育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 消失的特异基因,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伴随近十几年来 工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以及环境污染、人口增长等人为 因素对野生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加上物种流失的加剧,主 要的野生稻分布面积正在迅速减少,所以保护和鉴定野生稻显得尤 为重要。虽然稻属多倍体起源和系统发育关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但是其物种的分类和鉴定仍非常困难,特别是把形态、地域分布或 细胞型考虑在内时就更为严重,在非洲广泛分布的斑点野生稻O. punctata鉴定和利用面临的困难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水稻的分类鉴定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形态学和细胞 遗传学的分析研究。近几年来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手段,如AFLP、 RFLP、SSR、RAPD、FISH、GISH等技术,对稻属基因组间的亲 缘关系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但是在口岸物种资源的查验中,这些 分子手段都面临着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耗时、成本高、不能通 用和难于标准化等问题,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寻找合适的基 因、DNA片段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分子标记简单、准确、快捷和不 受植物生长周期限制等优势发展合适的分子鉴定体系是比较科学的 策略。W.John Kress等认为色素体psbA-trnH基因能够很好的区分 陆生植物,特别是开花植物。通过比较全部的烟草和龙葵属植物, 以及七个近缘的植物属和从一个植物区系的五十个植物属中抽样的 被子植物,提出该基因在区别鉴定植物物种上有巨大的潜力。
目前国内外对于O.punctata的识别仅限于形态上,未见分子检 测方法的研究。
本发明应用PCR方法对斑点野生稻的分子检测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psbA-trnH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了对斑点野生稻稳定、高 效的鉴定方法、成本低,可根据对扩增产物的普通琼脂糖电泳判定 是否有斑点野生稻核酸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斑点野生稻PCR检测的引物及方法。
本发明通过分析斑点野生稻O.punctata与稻属及其近缘种等禾 本科植物叶绿体psbA-trnH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能 够快速、准确地对O.punctata进行定性检测。
本发明提供的检测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和2所示。
以样品总DNA为模板,上述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根据PCR 扩增产物判定样品是否为斑点野生稻。即检测PCR产物中是否存在 118bp的特异性扩增。具体地说,可以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 测,根据是否存在118bp的特异性条带,来判断样品是否为阳性。
PCR 25μL反应体系:样品DNA 1μL(10-50ng),10×PCR buffer (Mg2+ free)2.5μL,25mM MgCL2 2μL,10mM dNTPs 2μL,10μM Primers 1μL/1μL,5U/μL Taq DNA polymerase 0.1μL,ddH2O 15.4μL。
反应条件:预变性94℃4min,再经94℃变性1min,62℃退火 1min,72℃延伸1.5min,30循环,最后72℃延伸7min。
可以将本发明引物以及相关试剂组装成试剂盒,以方便使用。
本发明建立了适合口岸应用的简便的检测方法,即直接从进、 出境的禾本科类材料上检测斑点野生稻,操作快捷、结果准确,避 免了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学和细胞学方法所产生的耗费时间和易疏漏 的缺陷,顺应了当今口岸检测工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PCR法对斑点野生稻特异性检测实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80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