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碰撞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8145.4 | 申请日: | 2009-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4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伍晓明;杨轶;卜灵;林建辉;刘理天;任天令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18 | 分类号: | H02N2/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10008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碰撞 压电 振动 能量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碰撞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是一种适用于低频、冲击能量高、非连 续振动环境的碰撞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属于压电材料能量转化与收集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机械仪器检测、建筑环境监控、无线通信网络、下一代便携式多媒体 设备、植入式医疗器械等多种生产、生活领域,并逐渐呈现出微型化、集成化、嵌入式等特 点。在一些应用环境中,由于更换不便或空间、数量等的限制而无法采用一般的电池供电/ 充电方式,使得能量供应成为传感器应用中的突出瓶颈,能量供应技术成为传感器应用中的 关键技术。
由于多数应用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振动,因此将工作环境固有振动能量转化为电能的 小型化能量收集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经常采用的换能方式为压电式,即通过带有压 电材料的振动结构产生相对运动,在压电材料中形成应力,进而产生电势,通过外接电路转 化为电能输出。对于压电式换能,应使振动结构尽可能地工作于谐振状态,才能收集到较多 的振动能量,获得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但是,工作环境中的振动形式通常具有频率偏低、频率成分多的特点,使得振动结构的 固有频率难以与环境固有振动频率在较大低频范围内精确调谐。即便在某些频率上实现了精 确调谐,由于工作环境的振动形式还具有振动不连续、振动频率可能发生变化等特点,导致 振动结构容易偏离谐振点,难以在长时间内维持谐振状态。一旦发生谐振频率不匹配的情况, 结构的相对运动将迅速减小,收集到的振动能量也迅速减少。此外,对于具有较高冲击能量 的工作环境,单一的调谐方式难以高效收集冲击能量,并可能导致振动结构的不稳定。
因此,需要一种适用于低频、冲击能量高、非连续振动环境的压电能量收集装置,该装 置将固定在垫片上的支撑基片-压电层作为核心换能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该装置固定安装在 具有低频振动的环境中,支撑基片-压电层换能结构通过垫片固定在装置中的振动块上。由于 振动块与固定块(或壳体)之间没有机械连接,二者将在外界振动的激励下产生相对运动, 并发生碰撞。振动块在碰撞的瞬时将动能转化为支撑基片-压电层换能结构的形变势能,随后 该换能结构以其自振频率做高频振动,同时通过外接电路产生高频电能输出,与外界振动的 状况无关。
根据本发明实现的能量收集装置,可以有效收集低频、高强度的冲击能量,同时解决了 因环境固有振动频率具有多值、可变等特点所导致的振动结构的谐振频率不易匹配、能量转 换效率低等问题,适用于低频、冲击能量高、非连续振动环境,实现将低频碰撞的动能耦合 到高频振动的支撑基片-压电层换能结构,高效收集环境振动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碰撞式压电碰撞能量收集装置,从实际工作环境中转换和收 集低频、高能量、非连续冲击的振动能量,将振动能量转化成电能,然后向传感器或其他低 功耗系统供电,使其拥有自供电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81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