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熟料窑双端喂料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2197.9 | 申请日: | 200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侯用兴;赵东亮;呼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3/00 | 分类号: | F27D3/00;C01F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10008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熟料 窑双端 喂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熟料窑双端喂料方法,涉及一种氧化铝生产过程熟料窑的喂料方法。
背景技术
熟料窑在混联法氧化铝生产中不但肩负着提供烧结法下料的任务,而且承担着消耗拜耳法赤泥平衡生产的重担。随着拜耳法系统的不断扩产和烧结法系统下料量的提高,熟料窑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由于熟料窑烘干带能力不足,限制了氧化铝生产能力的提高,现有的熟料窑能力难以适应生产需要。为此采取的提高运转率、降低生料浆水分、优化操作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由于生料浆A/S持续下滑,烧结温度降低,窑尾的热量减少,造成窑尾烘干、预热能力不足,烧成带易出现熟料急烧、欠烧现象,严重时导致跑黄料的事故发生。
目前,烧结法熟料窑喂料通常采用窑尾喷入法喂料(一端喂料技术),先后经历了小喷嘴多枪喂料(在使用低压力喂料时必须使用Φ12mm以下的小喷嘴多只枪组合喂料,这就难免喷嘴经常被堵塞而影响喂料量的稳定,同时喂料量的调节也比较困难)、大喷嘴单枪喂料阶段(使用高压大喷嘴Φ20~25mm),形成了独特的熟料窑喂料技术。但一端喂料技术在生料浆水分大,A/S低、烧结温度低时,烘干带的能力往往表现不足,限制了熟料窑的提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改善生料浆水分大、A/S低、烧结温度低时,烘干带的能力表现不足的现象,有效提高熟料窑的产能,提高熟料窑烘干带能力的熟料窑双端喂料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熟料窑双端喂料方法,其喂料方式包括将配制合格的生料浆从料浆槽经高压油隔离泵、窑尾喷枪从熟料窑尾部喂入窑内步骤,其特征在于将电收尘收下的窑灰从窑头喂入。
本发明的一种熟料窑双端喂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电收尘收下的窑灰从窑头喂入过程是在在电收尘器底部的主螺旋下部安装料封泵及罗茨分机,将电收尘收下的灰直接导入料封泵,从电收尘到窑头铺设输送管道,由罗茨风机经输送管道将窑灰输送到窑头,并以10m/s的速度喂入窑内。
本发明的熟料窑双端喂料方法,将电收尘收下的窑灰从窑尾喂入改从窑头喂入。窑头喂入的物料,虽然使火焰温度有了明显降低,但火焰中挟带雾化物料,辐射能力加强,而且炉料预烧温度提高,有效弥补了火焰温度降低的缺点。窑头喂入的物料预热、分解在一瞬间完成,成为微烧结颗粒,微烧结颗粒落在烧成带或后部,很快完成烧结过程;大部分窑灰由窑气带到预热带和烘干带落下,与窑尾喷入的物料汇合,回到窑头完成烧结过程。这种双端喂料的方法,因烧结带产生的窑气数量大大增加,并且挟带许多细粒物料,从而增加了带往其后各带的热量,强化了换热过程,使整个窑的产能得以大幅度增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熟料窑双端喂料方法,其喂料方式保留将配制合格的生料浆从料浆槽经高压油隔离泵、窑尾喷枪从熟料窑尾部喂入窑内的工艺;新增将电收尘收下的窑灰从窑头喂入过程是在电收尘器底部的主螺旋下部安装料封泵及罗茨分机,将电收尘收下的灰直接导入料封泵,从电收尘到窑头铺设输送管道,由罗茨风机经输送管道将窑灰输送到窑头,并以10m/s的速度喂入窑内的工艺。
操作时,取电收尘收下的窑灰进入位置在喷煤管中心位置以上1米处,保证了窑灰输送远,又能不至于对火焰造成较大影响。电收尘收下的窑灰入窑的位置和状态,小部分在烧成带,大部分被带到窑的中后部。输送窑灰的设备要密封性能好,既能保证窑灰能顺利输送,又能使风不至于窜到收尘设备里面去。。
在电收尘底部的主螺旋下部安装料封泵及罗茨分机,将电收尘收下的灰直接导入料封泵,从电收尘到窑头铺设输送管道,由罗茨风机经输送管道将窑灰输送到窑头,并以10m/s的速度喂入窑内。
该喂料方法改造投用后,制约熟料窑产能提高的中后部各带换热能力大大提高,有效地促进了熟料窑下料的进一步提高,熟料窑产能提高5-8%;同时熟料窑的操作稳定性明显增高,熟料合格率提高5%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21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