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平机械防爆低泄漏减振铝蜂窝密封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3135.X | 申请日: | 200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5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何立东;张明;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11/02 | 分类号: | F01D11/02;F16J1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平 机械 防爆 泄漏 减振铝 蜂窝 密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航天、石化和电力行业核心机组的密封装置,具体 涉及一种透平机械防爆低泄漏减振铝蜂窝密封,特别适用于工作介质为易燃 易爆的高速旋转机械的密封。
背景技术
在航空航天、电力和石化行业核心机组中涉及一种钢蜂窝密封装置,该 蜂窝密封装置一般是采用厚度为0.1mm等的耐高温镍基合金片,通过多次冲 压形成瓦棱带,瓦棱带金属片点焊起来即形成蜂窝带,再通过高温真空钎焊 工艺将蜂窝带焊接在密封基板上,形成钢蜂窝密封。钢蜂窝密封由很薄的合 金片加工而成,因蜂窝壁厚很薄,与转子碰磨时不会刮伤转子,使得蜂窝密 封在工程应用中密封间隙一般较小,为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提供了可能,密 封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梳齿密封结构。同时,蜂窝密封特殊的六边形结构提供 了很大的流体阻尼,增强了转子稳定性,使其在叶轮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泛。但是其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是:
(1)旋转机械转速一般较高,现有蜂窝密封材质是合金钢,当高速旋转 的转子与钢蜂窝碰磨时极易产生大量火花。而在天然气压缩机、裂解气压缩 机等机组中,工作介质是易燃易爆气体,火花的产生极易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等恶性事故,导致工作介质是易燃易爆的高速旋转机械不能应用钢蜂窝密封。
(2)蜂窝密封是一种高效的低泄漏密封,其控制泄漏的能力远远优于传 统的梳齿密封。由于钢蜂窝密封容易产生大量摩擦火花等问题,使得工作介 质为易燃易爆气体的高速旋转机械无法应用钢蜂窝密封,这类机组的泄漏问 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密封泄漏严重造成机组运行效率降低甚至污染环 境等严重问题。
(3)蜂窝密封是一种高效的阻尼密封,可以提供很大的阻尼来抑制密封 流体激振,解决传统梳齿密封容易产生密封流体激振的问题。由于钢蜂窝密 封存在容易产生大量摩擦火花等问题,导致工作介质是易燃易爆的高速旋转 机械不能应用钢蜂窝密封,使得这类高速旋转机械密封流体激振问题长期无 法得到有效解决,密封流体激振造成机组故障停车增加、设备寿命受到严重 威胁等严重问题。
(4)钢蜂窝的蜂窝带由于焊接不牢或受到与机组轴系碰磨、机组振动等 的影响,存在运行中蜂窝带脱落的隐患,严重危及机组安全。
在现有的旋转机械密封装置中,大量采用制造成本低,技术难度相对较 小的梳齿迷宫密封,该密封的主要缺点是:
(1)密封效果差,泄漏量大,机组效率低;
(2)梳齿密封长期使用易在转子上磨出沟槽,损害转子,带来不可估量 的损失。
(3)梳齿迷宫密封易诱导产生密封气流激振进而导致转子失稳,危及机 组安全稳定运行;
(4)工作介质容易外泄,特别易燃易爆危险工作介质的外泄,导致严重 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
目前,在建筑装饰行业涉及一种铝蜂窝板。该铝蜂窝板一般由蜂窝芯和 上下面板组成,其中蜂窝芯由厚度0.04mm-0.06mm的铝箔经折叠粘接在一起 形成蜂窝芯,蜂窝芯再粘接在厚度0.5mm-1.0mm的上下面板上。铝蜂窝板是 一种新兴环保建筑装饰材料,在民用建筑、车船装饰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 缺点是:因蜂窝芯是由厚度仅为0.04mm-0.06mm的铝箔粘接而成,且蜂窝芯 与上下板之间也通过粘接连接,其强度差,不耐高温、高压,不能满足工况 环境常常是高温、高压的航空航天、石化、电力行业核心机组密封装置长周 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装置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平机械防爆低泄漏 减振铝蜂窝密封,用以解决旋转机械,特别是工作介质为易燃易爆的高速旋 转机械的密封泄漏问题,改善转子稳定性,提高机组安全性,保障机组高效 稳定长期运行。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平机械防爆低泄漏减振铝蜂窝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透平机械防爆低泄漏减振铝蜂窝密封的材质采用铝,整体成形,其连续的 薄壁铝质蜂窝状整体结构的壁厚为0.4mm-1.5mm之间,正六边形结构对边距 离在1.5mm-5.5mm之间,深度在2mm-4mm之间;采用碱性NaOH腐蚀液,浓 度在100g/L-140g/L之间,蚀刻温度控制在85℃-90℃之间,腐蚀时间为2h-4h 之间和侧蚀余量为1mm-1.8m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3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