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灵敏磁电阻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3307.3 | 申请日: | 200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0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于广华;丁雷;滕蛟;李明华;冯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10/08 | 分类号: | H01F10/08;H01F10/14;H01F41/18;H01L43/12;H01L43/08;C23C14/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刘淑芬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灵敏 磁电 薄膜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性薄膜材料,特别是涉及高灵敏磁电阻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各向异性磁电阻(AMR)坡莫合金薄膜材料(NiFe)可用来制作计算机硬盘读头、磁性随机存储器和各类磁传感器等应用器件,广泛地用于自动化技术、家用电器、导航系统、移动通讯、大容量存储器和计算机等领域,尤其是在进行地磁测量时,AMR薄膜材料较巨磁电阻(GMR)和隧道磁电阻(TMR)薄膜材料具有更好的方向敏感性,且各向异性磁电阻率与角度有定量关系:ρ(θ)=ρ⊥+Δρcos2θ,所以这种材料在地磁导航等领域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AMR器件的电阻值比TMR器件的电阻值小得多,这非常有利于器件的使用。为了实现先进的磁传感器等器件的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等特点,要求NiFe薄膜必须做的很薄,矫顽力很小,且AMR值尽可能大,磁场灵敏度尽可能高。实际器件制作时,通常薄膜材料主要结构为Ta/NiFe/Ta,为了进一步减小退磁场,NiFe厚度通常只有几个到十几个纳米;另外,工艺中也可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处理材料或器件,此时薄膜界面处固相反应所导致的“磁死层”不可忽略。同时,种子层和保护层的分流作用也更加明显,此时薄膜材料难以还保持良好的磁电阻变化率(ΔR/R)和磁场灵敏度(Sv)。为了保证超薄的NiFe薄膜具有更大的磁电阻变化率及更高的磁场灵敏度,以适应磁传感器等方面的需要,在文献W.Y.Lee,M.Toney,P.Tameerug,E.Allen and D.Mauri,J.Appl.Phys.87,6992(2000)中提出用(Ni0.81Fe0.19)1-xCrx或Ni1-xCrx做种子层制备出的Ni0.81Fe0.19薄膜,其AMR值比以Ta为种子层的Ni0.81Fe0.19薄膜的AMR值有显著的提高,如12nm厚NiFe薄膜的AMR值已经达到3.2%,但对于只有几个到十几个纳米的NiFe而言,尤其是在退火后难以保证其磁场灵敏度提高。在文献H.Funaki,S.Okamoto,O.Kitakami,and Y.Shimada,Jpn.J.Appl.Phys.,Part 233,L1304(1994)中提出利用退火可以显著提高坡莫合金薄膜材料的ΔR/R值,如20nm厚的坡莫合金薄膜,在400℃退火以后,ΔR/R值可以达到3.5%,但这是在没有缓冲层和保护层的条件下得到的,当制作AMR器件时,使用缓冲层和保护层时,并且薄膜厚度只有几个到十几个纳米时,退火后也难以做到保持ΔR/R和Sv的良好指标。在文献Lei Ding,Jiao Teng,Qian Zhan,Chun Feng,Ming-hua Li,Gang Han,Li-jin Wang,Guang-hua Yu,andShu-yun Wang,Appl.Phys.Lett.94,162506(2009)中设计了一种新的结构Ta/Al2O3/NiFe/Al2O3/Ta薄膜,在380℃退火后,Ta 5nm/Al2O31.5nm/NiFe 10nm/Al2O31.5nm/Ta 5nm磁电阻变化率较Ta 5nm/NiFe10nm/Ta 5nm提高了250%,且磁场灵敏度提高了150%,达到磁场灵敏度1.3%/Oe,但其磁场灵敏度与隧道磁电阻(TMR)薄膜材料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Al2O3非常难晶化,必须寻找其他易晶化的氧化物,使其对自旋电子的散射发挥到最大作用,以提高ΔR/R和Sv。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磁电阻薄膜材料结构,以满足对超高磁场灵敏磁电阻薄膜材料的需要。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超高灵敏磁电阻薄膜材料,该磁电阻薄膜材料结构为:缓冲层/MgO/NiFe/MgO/保护层。
所述MgO层是通过高温退火处于结晶状态的非磁纳米氧化层。
所述缓冲层可以是Ta、NiFeCr或NiCr。
所述保护层可以是Ta或A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33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链条装配装置
- 下一篇:一种驱动半轴自动转换的组合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