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湿压多参量综合计量检定实验箱箱体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43679.6 | 申请日: | 2009-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2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孟晓风;董登峰;贺晓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湿 参量 综合 计量 检定 实验 箱体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湿压多参量综合计量检定实验箱箱体。该箱体能够提供一种宽温度、 湿度、压力范围,高均匀度的温湿压综合计量检定环境。
(二)背景技术
温湿压综合计量检定实验箱箱体专门提供一定压力下的均匀温度、湿度环境。此均匀温 度、湿度、压力环境由前级装置产生的饱和湿气经双温双压原理变换获得。一种参量变化或 多种参量同时变化,是温湿压检定实验的常规需求。当前温度、湿度、压力实验箱箱体多种 多样,但一般仅针对单参量,针对多参量的实验箱箱体相当少见,且往往对其中任一参量进 行检定时忽略其他参量;箱体设计通常存有不足之处:或气体扩散结构不合理或保温方式不 恰当或密封措施不周全,导致相关指标较差甚至根本达不到计量检定要求。
如图4,着重从保温性能考虑,一种传统实验箱箱体其内胆壳体14’为长方体结构,由 蛇形盘管12’紧贴内胆外壁,蛇形盘管12’内换热液体循环流动控温。内胆由6块厚金属 板焊接而成,相邻金属板两两互相垂直。内胆外壁焊接方管作为加强筋11’。蛇形控温盘管 固定于加强筋之间,其作用是控制箱体的温度,减小箱体内气体与箱体外壁的温度差异,克 服环境温度对箱体内气体温度的影响。
采用这种结构存在如下缺陷:
1、焊接过多影响箱体结构强度,如果为低温压力容器,由于金属的冷脆性,在低温承 压状态下容易损坏箱体。
2、方管所在处无法布置换热盘管,且占用了较大的换热面积,不利于箱体控温。
3、蛇形控温盘管与内胆外壁的接触为线面接触,接触面积小,不利于导热。
4、蛇形控温盘管本质为串行换热结构,当内胆质量过大时,管内液体流量小,载热量 小,达到预定温度的控温调节时间过长,甚至造成箱体温度不可控。
如图1,着重从气流扩散角度考虑,带有气体输入、输出通道的一种传统实验箱箱体, 主要由扩散区7’、工作区8’、汇集区9’等组成。实验气体从进气管2’进入,经扩散区扩 散后进入工作区,流经汇集区气体汇集后,由排气管4’排出。
采用这种结构的实验箱箱体存在如下缺陷:
1、采用喇叭口状的扩散区、汇集区,当进气管与工作区的截面积相差过大时,实验气 体在扩散区扩散不充分,无法均匀散布于工作区,尤其是气体流速较低,呈现层流态时,实 验气体仅以很小的扩展角度流出。
2、由于扩散区、汇集区不便于加工,且此种结构要求箱体较长,不利于气体的承压结 构设计。
3、气体的整体线形流动不利于扩散,工作区靠近箱体内壁的空间存在较大范围的死区。
如图9,以往的气体温压实验箱箱体的密封门有门轴23’、把手27’、观察窗24’、观 察窗口固定座25’和门锁31’。门框40’安装在箱壁15’上,上面焊接有门轴固定座30’、 密封环41’和门固定孔22’。门壁外侧有保温层保温,门轴23’与门锁31’配合,使门挤 压门框上的密封环41’实现密封。
采用此种结构的密封门存在如下问题:
1、门轴与旋紧旋钮配合的方式不能提供较大的挤压力,尤其是箱体内外压差过大时, 气体渗漏的趋势增强,容易在靠近门轴一侧造成压力渗漏。
2、门与内部气体存在温度差异,且门的质量大、热容大,将持续影响内部气体温度场。
3、当箱体内气体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过大时,门与门框的接合处容易造成箱体内气体 与外界气体的热交换剧烈,导致箱门附近的温度场均匀性较差,进而使箱体内整个气体温度 场受到影响。
(三)发明内容
1、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湿压多参量综合计量检定实验箱箱体,箱体采取巧妙的保 温策略,使其几乎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同时对箱门采取严格的密封措施,以免气体外溢或 渗入破坏实验环境;通过合理设计箱体扩散结构,使得气体能迅速扩散到箱体内整个空间, 满足较高均匀度要求,解决现有箱体仅针对单一参量、气流场温湿度不均与、保温不严等问 题。
2、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36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