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室压铸机射料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46044.1 | 申请日: | 200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7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卢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志刚 |
主分类号: | B22D17/08 | 分类号: | B22D17/08;B22D1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铸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冷室压铸机射料装置,特别是压铸件要求高速射料,快速建压,短时间内完成快速射料及增压射料动作的冷室压铸机射料装置。
背景技术
一台好的冷室压铸机,必需具备很高的射料性能,才能使其应用范围更广,压铸出的产品合格率更高;而现有的大部分国产冷室压铸机的压射系统,在需要高速压铸的应用领域里,并不能表现出很高的性能,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射料速度的提升不够迅速,对于很多压铸制品,由于其快速射料行程短,往往是压射已经结束,但压射速度还没有升到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金属料液在填充模腔时由于升速过程太慢而降温太多,产生流动性变差,不能很好地填满模腔,或者使压铸制品表面达不到应有的要求。2.建压时间过长,这将会导致增压压力上升到位时,模腔里的金属料液已降温太多,流动性已经很差,增压压力已不起作用,所生产的压铸制品致密度不够好,压铸制品不合格。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是在国产冷室压铸机的现有的射料系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仅针对上述不足提升了性能,从而拓展了国产冷室压铸机的应用范围,而且还保留了国产冷室压铸机制造成本低、控制简单的优点;同时,增压触发方式上的创新,还能简化射料集成油路块的加工,节省液压阀的使用量,因而也进一步降低了整机制造成本。
本发明专利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施:一种冷室压铸机射料装置,由方向阀V2、V5、V7和插装阀V1、V4、V6以及压力传感器V3组成,插装阀V1的油口A、B的其中之一与储能器连接,另一个与射料缸G1连接,插装阀V1的弹簧腔连接方向阀V2,插装阀V4的油口A、B的其中之一与回油管或油箱连接,另一个与射料缸G1连接,插装阀V4的弹簧腔连接方向阀V5,插装阀V6的油口A、B的其中之一与储能器连接,另一个与射料缸G1连接,插装阀V6的弹簧腔连接方向阀V7,其特征在于:当方向阀V2、V5、V7得电时,插装阀V1、V4、V6弹簧腔油液经过方向阀回油的流向以及由此作用在方向阀阀芯上的液动力方向与方向阀电磁铁推力方向一致。
射料油缸的入口、出口以及增压腔入口通过插装阀的开启和关闭,产生快速射料动作,增压射料动作,而插装阀的开启和关闭是通过先导电磁阀的换向进行控制的。传统的冷室压铸机的射料液压系统,在采用方向阀控制插装阀开关方面,通常都是采用方向阀的A口或B口连接插装阀的弹簧腔,这种结构在方向阀得电控制插装阀开启时,插装阀的弹簧腔油液流向总是与电磁铁推力方向相反,由于液动力作用而导致方向阀阀芯未能完全开启,通油能力下降,插装阀开启速度受一定影响。而本技术方案则采用方向阀的T口或P口连接插装阀的弹簧腔,在方向阀得电控制插装阀开启时,插装阀的弹簧腔油液流向与电磁铁推力方向一致,可使方向阀通油能力发挥到最高水平,因此能更快速开启插装阀。
如上所述的冷室压铸机射料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压力传感器V3配合方向阀V7控制插装阀V6而产生增压动作,压力传感器V3用于检测增压触发压力,方向阀V7为普通的电磁换向阀。
增压触发方式直接由压力传感器V3检测到触发压力再通知电控系统输出开关量,控制增压先导控制方向阀V7得电,相比传统的液压触发增压方式,不仅简化了射料装置的液压系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配件的使用及集成油路块加工的成本,并且由于增压触发由液压触发方式改为电触发,在响应时间上占有一定优势,进一步缩短了建压时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专利的液压原理图
图2为国产冷室压铸机典型的射料装置液压原理图
图3为二位四通方向阀内液动力阻止阀芯最大开启的示意图
图4为二位四通方向阀内液动力促进阀芯最大开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发明专利再进行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以国产冷室压铸机800T的标准配置为例,其液压原理如附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志刚,未经卢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60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