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热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6558.7 | 申请日: | 2009-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3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安德烈亚斯·比特勒;吉恩·埃尔·海约尔;罗那尔德·卢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兰德-沃克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F28F1/42;B21D53/06;B21D1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万学堂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热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传热管(1),具有管轴线(A)、带管外侧(2)和管内侧(3)的管壁(11),在管内侧(3)上形成有从管壁(11)中轴平行或螺旋形地环绕的内肋条(31),内肋条(31)具有位于各相邻内肋条(31)之间的槽(32),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管轴线(A)测量的内肋条(31)的螺旋角(α)小于或等于45°;
远离管壁(11)的内肋条(31)的区域以规律的间隔单侧不对称地基本沿着管周向变形,其中内肋条(31)的变形材料构成通过槽(32)的伸出部(4);
伸出部(4)各自通过有限的变形区(41)沿着内肋条(31)延伸;
在变形区(41)的内部,变形连续变化,其中变形区(41)中部(411)的变形强于边缘(412)的;
利于起泡的空腔(5)位于槽底部(321)、内肋条(31)的侧面和所构成的伸出部(4)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在变形区(41)的中部(411),内肋条(31)的变形材料与周向上相邻的内肋条(31)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在变形区(41)的中部(411),变形材料与内肋条(31)和周向上相邻的内肋条(31)之间的槽底部(321)接触,由此而部分地封闭相邻内肋条(31)之间的槽(32)。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内肋条(31)相邻的伸出部(4)在螺旋形的环绕方向上不接触或不重叠。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在管外侧(2)上构造有螺旋形环绕的、一体成型的外肋条(21)。
6.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热管(1)的方法,传热管具有在管外侧(2)上螺旋线形环绕的整体外肋条(21)和在管内侧(3)上轴平行或 螺旋线形延伸的整体内肋条(31),内肋条(31)远离管壁(11)的区域以规律的间隔单侧不对称地在管周向上变形,其特征在于,采取下列方法步骤:
a)通过以下方式在平整管的管外侧(2)上形成螺旋线形延伸的外肋条(21),肋条材料通过管壁(11)材料的挤压借助于轧制步骤获得,并且,所形成的肋条管通过轧制力在转动中移位且相应地移动所形成的肋条,其中外肋条(21)是以增大的高度从其他情况下不变形的平整管中形成的;
b)管壁(11)是在形成外肋条(21)的区域中通过位于管内的芯棒(6)支承的,该芯棒(6)可转动地支承在芯棒杆(7)上并且在其芯棒外表面(61)上具有轴平行或螺旋形的槽(611),其中,形成有轴平行或螺旋形的内肋条(31);
c)远离管壁(11)的内肋条(31)的区域通过至少一个与芯棒(6)串接的、不可转动的销钉(8)以规律的间隔不对称地基本沿着管周向变形,其中,内肋条(31)的变形材料这样移动,以致它在两个相邻的内肋条(31)之间构成通过槽(32)的伸出部(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销钉(8)的端部(81)具有圆形轮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销钉(8)的端部(81)具有半球形状。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自芯棒杆(7)的轴线一直向销钉端部(81)测量的、销钉(8)的径向延伸量最大为芯棒(6)直径的一半大。
10.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自芯棒杆(7)的轴线一直向销钉端部(81)测量的、销钉(8)的径向延伸量比芯棒(6)直径的一半小不变形内肋条高度的35%-6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自芯棒杆(7)的轴线一直向销钉端部(81)测量的、销钉(8)的径向延伸量比芯棒(6)直径的一半小0.14mm至0.2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兰德-沃克公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兰德-沃克公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655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借助于一种流体机械确定气体性能的方法
- 下一篇: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