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48413.0 | 申请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1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朱军;吴景辉;史勃;张环宇;郭永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D45/10 | 分类号: | B23D45/10;B23D47/04;B23D47/08;B23D47/1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晓光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切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管料输送至切管机构进行切管操作的送管机构以及执行切管操作的切管机构,送管机构的出料部分与切管机构的进料部分衔接,且送管机构的接料架(21)位于使管料中心与切管机构的过管孔(18)中心保持同轴的位置。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管机构具有支撑框架(20)、接料架(21)、料头检测开关(5),送料机构导轨(6)、料到位检测开关(7)以及内孔卡盘(8),料头检测开关(5)和料到位检测开关(7)分别安装于支撑框架(20)的前端部和中部,送料机构导轨(6)与支撑框架(20)水平固定连接,内孔卡盘(8)安装于送料机构导轨(6)上并与该送料机构导轨(6)滑动连接;支撑框架(20)竖直固定于地面上,接料架(21)与支撑框架(20)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管机构包括主卡(1)、锯片(2)、蜗轮大盘(13)、床体(12)以及扇形齿条(16),床体(12)固定于地面上,蜗轮大盘(13)轴向水平嵌设于床体(12)中,嵌入床体(12)部分的蜗齿与蜗杆(17)相啮合,蜗杆(17)的两端支撑于床体(12)上;锯片(2)固定安装于锯片轴(14)的一端,锯片轴(14)另的一端通过传动装置与驱动装置转动连接;蜗轮大盘(13)上设有具有规定位移量的槽,锯片轴(14)的一端位于槽中。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锯片(2)为两个,其锯片轴(14)分别通过两个主轴电机(3)驱动,两个锯片(2)在槽中的移动由两个锯片进给伺服电机(11)驱动;蜗轮大盘(13)通过大盘进给伺服电机(4)驱动。
5.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架(21)的位置通过料架升降伺服电机(10)调整;内孔卡盘(8)的位置由送管伺服电机(9)调整。
6.一种切管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开始,启动自检程序,参数、机构初始化;
判断管料是否运送到位,如到位,则由送管伺服电机将内孔卡盘送入管内,内孔卡盘的卡爪张开,将管料卡紧,开始送管;
料头检测开关开始检测料头,当料头到达料头检测开关时,记录送管伺服电机的当前位置为管料起始位置;
当送管伺服电机当前实际位置减去管料起始位置等于切管机构厚度加上切管长度时,送管伺服电机停止送料;
调用切管子程序,进行切管操作;
切管完成后判断是否需要继续切管操作,如果需要继续,则记录送管伺服电机当前位置为切断管位置,继续送管操作直到送管伺服电机当前位置与切断管位置之差等于切管机构厚度与切管长度之和,停止送管;
再次调用切管子程序,进行切管操作,循环往复直至不需要继续切管,结束主程序。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管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管子程序的控制方法如下:
切管程序开始,位于床体上的主卡卡紧;
主轴电机启动,带动锯片旋转,达到锯片旋转速度后,启动锯片进给伺服电机带动锯片轴以锯片快进速度进给;
到达锯片快进终位后,再改为锯片工进速度进给;
到达锯片工进终位后,启动蜗轮大盘进给伺服电机,带动蜗轮大盘以大盘工进速度旋转,从而带动锯片作旋切运动;
大盘进给伺服电机到达蜗轮大盘进给终位后,主轴电机开始减速,同时锯片进给伺服电机以锯片快退速度反向旋转带动锯片退回到锯片进给初始位置;
待锯片回到锯片进给初始位置后,主卡松开,由大盘进给伺服电机带动蜗轮大盘反向旋转回到大盘初始位置,切管子程序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841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至涡轮机械的燃料流的方法
- 下一篇:点滴监测方法以及相关的点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