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航天器的磁推进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49902.8 | 申请日: | 200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5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易忠;王斌;孟立飞;张超;唐小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1/32 | 分类号: | B64G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天器 推进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间环境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利用磁场对航天器进行推进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航天器的轨道机动、轨道保持都是利用化学推进器。化学推进器必须使用推进剂,而受到运载火箭发射重量的限制,航天器所能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所以燃料问题就成为制约我国航天器长寿命的瓶颈。从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来看,各国都将特种推进技术作为研发的重点。以电推进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推进技术已经应用在国外航天器上。但是电推进仍需要工质,不能摆脱受燃料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利用的是电流在磁场中所受的洛伦兹力作用,为航天器提供动力。电流在磁场中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满足以下公式:
F=∫LId1×B
地磁场磁力线是从地磁北极出发回到地磁南极的闭合曲线。航天器运行的轨道在地磁场范围内,当航天器上有通电直导线与磁场成一定角度时,该导线就会产生力的作用。从电动力学理论我们不难得到,受力的方向永远是垂直于磁力线的。也就是说理论上“磁发动机”可以提供除了沿磁力线方向外任何方向的动量增量。
要在长直导线中产生电流,就必须有电流回路的形成。而且这一回路不能在航天器内部形成,否则回路各边电流在磁场中共同受力的效果会相互抵消,无法提供动量的增量。航天器所在的空间环境中有一定浓度的等离子存在。等离子体是由正离子和电子组成的,可以为导电回路提供载流子。如附图3,当电子被负极收集从而形成导电通路,形成电流。
目前国外利用同一原理的航天器推进技术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机理和工程设计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阶段。NASA,Nobie H.Stone等人在利用地磁场为航天器提供动力和发电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开展了空间试验,得到了一些科学数据。Marshall中心的John A.Main等人设计了一种相同原理的空间系绳发动机,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
然而,目前都没有提出一种具体结构的航天器磁推进器,来实现磁场对航天器的推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天器的推进器,该推进器结构简单,且较少地的受到燃料的限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航天器磁推进器主要包括电源系统、驱动部件、可伸缩的金属杆、杆两端设置有金属球,电源系统与驱动部件上设置的导电环电连接,通过动连接的电刷电连接到金属杆和金属球上。
其中,驱动部件是使金属杆和金属球围绕对称中心旋转的驱动部件。
其中,金属球的直径为3-5m。
其中,金属杆长度范围为30m-50m。
其中,电源系统为直流电源,其电压范围优选300V-500V。
进一步,电源系统为磁发动机提供形成电流所必须的电动势。
本发明的航天器推进器的优点在于无需工质、寿命不受燃料影响且卫星所需携带的燃料量减少,降低了发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航天器推进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金属球;2为金属杆;3为驱动部件;4为电源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实施方式仅为例示的目的,并不旨在对其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定。
参照图1,本发明的航天器磁推进器主要包括下部的电源系统4、电源系统4上设置有驱动部件3,驱动部件3用于驱动其上设置的金属杆2围绕杆的对称中心旋转,金属杆2可伸缩、杆两端分别设置有金属球1,电源系统4与驱动部件3上设置的导电环电连接并为驱动部件3供电,并通过动连接的电刷电连接到金属杆2和金属球1上。优选地,金属球1的直径为3-5m,且金属杆2的长度范围为30m-50m。并且,电源系统为直流电源,其电压范围优选在300V-500V。
尽管上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但应该指明的是,我们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但这些都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所附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99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