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艾灸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50044.9 | 申请日: | 200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3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赵险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险峰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艾灸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艾灸用装置,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于艾灸医疗保健用的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艾灸疗法起源于我国,有数千年历史,由于中医的经络学说是艾灸疗法与针刺疗法的共同理论基础,因此,古人将艾灸疗法与针刺疗法并称“针灸疗法”。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就已盛行,孟子《离娄篇》、庄子《盗跖篇》中均有记载。现存最早记载艾灸疗法的医籍《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其成书年代更早于战国时代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篇专门记载经脉、针灸方面的内容,所以又称《针经》,是汉以前经络学说及针灸技术的一次总结,对后世影响深远。《灵枢.官能》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由此确立了灸疗大法。汉代张仲景、华陀均善灸术,重视药、灸并用,以提高疗效,灸法在当时已广为流传。
晋代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自此针刺法与艾灸法合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针灸学。当时的名医葛洪在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大量记载了用灸法治疗常见病及危急病的内容,葛洪的妻子鲍姑,是我国著名女灸疗专家,声名远播海外,至今广东南海一带仍存有鲍姑庙。
唐代灸疗学有了长足发展,有了专门从事灸疗的“灸师”。著名医家孙思邈发明了“阿是穴”,并首次提出“筒灸”,开创了灸疗使用器械的先河。
公元四世纪灸法传入日本,五世纪传入朝鲜,以后传入东南亚、印度及欧洲而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灸法自传入日本后,日本朝野普遍重视、代代相传不绝。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这与日本一直提倡和重视灸法有很大关系。
艾灸疗法在明代发展到高潮,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和广阔。其时影响较大的医家徐凤、高武、杨继渊、张景岳等都善用艾灸治病,对艾灸疗法从实践到理论都有了提高,治病范围也不断扩大,涉及到内、外、妇、小儿等临床各科。另外,灸法的养生保健作用受到重视。张景岳《类经图翼》载:灸神阙穴“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寿世保元》亦记载了益府秘传太乙真人熏脐法(即灸神阙穴),认为此方能“补诸虚、祛百病、益寿延年。”
清代以后,针灸疗法开始衰落,其原因是清帝荒谬的认为:“皇帝是万金之体,岂容针刺火灼”。1822年,清王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理由,下令将太医院针灸科永远废止,自此艾灸疗法同针刺疗法一起渐入低谷。民国期间,国民党政府多次提出要废止中医学,作为中医学组成部分的艾灸疗法更加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祖国医学遗产,在发展西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医,针灸疗法也得以再次复兴.毛泽东曾对针灸给予高度评价:“针灸,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精华的精华.”1987年11月,世界针灸协会联合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北京,这是第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世界性组织.在世界针灸协会联合会第一届针灸学术大会上,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向各国与会者明确指出:“针灸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大发明”.在此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又将灸法列为“发展传统医疗方法,以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内容.自此,艾灸疗法在世界医学领域得到了高度的肯定.
艾灸疗法具有取材方便,施术操作简单,使用经济安全,防治疗效确凿且无任何毒副作用等特点,在倡导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的今天,艾灸疗法以其在治病强身、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的诸多优势,格外受到重视。我们安全有理由相信,21世纪艾灸疗法将成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更大的贡献。
艾灸疗法集多种疗法之长,综合为用,简单易学。兼用艾火启动人身能量。开动气血运行,从根本上达到养生的目的,不用吃药打针,有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功效,从总体上看,灸疗法和针刺法一样都通过刺激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灸疗法又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作用特点。和针刺法不同,灸疗法是通过温热、寒冷及其他非机械刺激的作用,来进行扶正劫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康复保健。尤其是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得以十分重视。《备急千金要方》提到以灸疗预防“瘴疠温疟毒气”。《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险峰,未经赵险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00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烘干用输送机
- 下一篇:3G车载电脑实时导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