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50217.7 | 申请日: | 2009-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干斌;干春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久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8 | 分类号: | B60R1/08;B60R1/12;G02B7/18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51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眩目 后视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视镜,特别是一种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该后视镜作用是: 在夜间行车过程中,后车大灯照射在内后视镜镜面时,镜面自动翻转,改 变其反射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后灯强光对司机造成的眩目,使驾驶员在 夜间行车时有效避免了因眩目而造成的眼睛疲劳,使行车更安全。
背景技术
内后视镜是各种机动车常用的一种车内附件,它对于汽车的行驶安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眩目的内后视镜对于安全行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 用。目前能够防眩目的内后视镜基本上是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该电子防 眩目内后视镜相对于普通内后视镜能够减弱反射到司机眼睛上的光线。在 夜晚行车时,当后面有强光照射到内后视镜上时,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镜 片两端就会自动施加一个电压,从而使镜片变暗,减弱反射到驾驶员眼睛 的光线。这一类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的专利文件有如中国专利公告号 CN201110933Y公开的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
虽然这类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能够解决防眩目的问题,但是变色镜片 制作工艺复杂,控制电路结构也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该后 视镜作用是:在夜间行车过程中,后车大灯照射在内后视镜镜面时,镜面 自动翻转,改变其反射角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后灯强光对司机造成的眩 目,使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有效避免了因眩目而造成的眼睛疲劳,使行车 更安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
一支座,所述支座上具有一用以安装整个内后视镜的球头;
一镜壳,
一安装在所述镜壳前侧的镜圈,所述镜圈与镜壳配合用以固定镜片;
采用大力矩安装在所述支座的球头上的转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镜壳与所述的转板可转动连接,并还包括
一设置在镜圈或镜壳上的第一光敏传感器,该第一光敏传感器用以探 测由机动车后方来的光线;
一设置在镜壳内的控制电路模块,该控制电路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 一光敏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以处理第一光敏传感器输送过来的数据并由设 置在控制电路模块上的驱动端输出,所述控制电路模块通过电线与机动车 的电源连接;
设置在镜壳上的第二光敏传感器,所述的第二光敏传感器与控制电路 模块的输入端信号连接。该第二光敏传感器用以探测环境光线,进行白天 和夜间的识别,当白天的光强时,第二光敏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光强信号输 送至控制电路模块,使控制电路模块处于休眠状态,这时无论第一光敏传 感器能否接受到机动车后方来的强光,控制电路模块将不会开启,使驱动 电机处于不工作状态。当夜晚时,环境光线暗淡下来后,第二光敏传感器 将检测到的光强信号输送至控制电路模块,使控制电路模块处于开启状态, 这时如果第一光敏传感器接受到机动车后方来的强光,控制电路模块将使 驱动电机工作。
一固定在镜壳内的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所述 的镜壳连同镜圈以及镜片相对于转板转动一个防眩目的角度;
所述镜片为防眩目镜片,该防眩目镜片具有位于镜片正面的第一表面 和位于镜片背面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为一与第一表面呈3°10′±10′斜 面;第一表面为玻璃本身的反射面,光反射率≤7%,第二表面为镀膜面的 反射面,光反射率≥80%。
优选方案是第二表面为一与第一表面呈3°10′斜面。
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板底部的齿条和设置在驱动电机的输出 轴上的变速齿轮,所述的齿轮与所述的变速齿条啮合,当驱动电机工作时, 通过齿轮及齿条,带动所述的镜壳连同镜圈以及镜片相对于转板转动一个 防眩目的角度。
或者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通过转套设置在所述的转板底部的蜗杆和设 置在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蜗轮;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当驱动电 机工作时,通过蜗轮蜗杆,带动所述的镜壳连同镜圈以及镜片相对于转板 转动一个防眩目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久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久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02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柄内有储腔的手持工具
- 下一篇:西瓜大田大苗嫁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