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进行籼稻轮回选择育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0526.4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3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李仕贵;王玉平;高克铭;马炳田;钦鹏;吴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1/04 | 分类号: | A01H1/04;A01H1/02;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胡长远 |
地址: | 611130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隐性 不育 材料 进行 籼稻 轮回 选择 育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作物育种方法,具体涉及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进行籼稻轮回选择育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长期以来水稻品种的改良主要依赖杂交育种方法,但是由于人工去雄和杂交技术的限制,通常只能利用少数亲本进行杂交,亲本来源范围窄,导致品种遗传基础日渐狭窄,难以育成突破性的品种。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多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可以打破不利基因的连锁,增加优良基因的积累,因而是扩大遗传基础,育成突破性品种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人工去雄困难等限制,使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在自花授粉作物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而核不育基因的发现为自花授粉作物应用轮回选择育种方法提供了可能。Gilmore(Gilmore,E.C,Jr.Crop Sci,1964,4:323-325)提出将核不育材料应用于自花授粉作物的轮回选择。Fujimaki(Fujimaki.H,S等.Japan.J.Breed.1977.27:70-77)提出将核不育材料用于水稻的轮回选择。Lkehashi(Lkehashi H,Japan J Breed,1980,31:205-209)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核不育用于水稻于轮回选择的方法。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已经成功用于水稻群体改良,如利用光(温)敏核不育育成的“准S”(武小金等.作物学报,2004,30(6):589~592),在北方粳稻中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吴长明等.吉林农业科学,1994(3):14-17)。在利用不受光温影响的普通隐性雄性核不育进行轮回选择育种方面,国际水稻所的Khush(1979)(吴长明等.吉林农业科学.1996(1):36-39)、赵正洪等(赵正洪等.作物研究,1994,8(1):16-17)先后利用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材料IR36ms,采用轮回选择法对水稻的品种改良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应用的报道。
利用现有的普通隐性雄性核不育进行水稻轮回选择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群体的总体性状受隐性核不育基因供体材料遗传背景的影响大,容 易导致群体的遗传类型和性状表现单一,难以育成优良品系;(2)带有隐性核不育基因株系的选择或剔除是依据后代的自然分离进行,费时且工作量大,效率低。因此,需要寻找新的用于水稻轮回选择的隐性核不育类型进行水稻的轮回选择,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隐性核不育基因进行早期鉴定,减少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水稻育种材料中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进行籼稻轮回选择育种的方法,该方法借助单隐性核不育材料,不用人工去雄,可同时进行大量杂交,从而扩大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同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不育基因的鉴定和淘汰,提高育种效率,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和适应性好的品种。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隐性核不育基因材料的分子标记和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进行籼稻轮回选择育种的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以带有隐性核不育基因ms-np的材料的不育株为母本,以符合育种目标的10~30个水稻材料为父本,分别进行人工杂交,分别收取不育株上的种子,得杂交F1代;
(2)按照组合种植F1代,然后以F1代植株作母本,以步骤(1)中的父本材料为父本分别进行回交,获得BC1F1代种子;
(3)、按照组合种植BC1F1群体,自交结实;同时在抽穗期剪取叶片,提取总DNA,并以总DNA为模板、分别以下述DNA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选取同时具有W11和W19分子不育标记的单株,收获所选单株的种子,然后等量混合,建立基础群体RS0;
其中扩增W11分子标记的引物为:
引物1:5′-CTTCAACATCCTCACACACCAGC-3′(SEQ ID No:1)
引物2:5′-GCGAATCGGATGTGATCTATGC-3′(SEQ ID No:2);
扩增W19分子标记的引物为:
引物3:5′-AATCATCCCTAGAGCATCGG-3′(SEQ ID No: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05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