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模终端PLMN选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0834.7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8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段红光;申敏;郑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18 | 分类号: | H04W48/18;H04W88/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5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终端 plmn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移动通信中终端的实现技术,特别是多模终端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简称PLMN)的选网技术,重点解决如何在目前第二代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简称GSM)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TD-SCDMA)的双模终端的基础上增加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简称3GPP)长期演进(简称LTE)接入技术的终端PLMN选网问题。
技术背景
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需求的增加,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第一代模拟的移动通信、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到现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来看,GSM和TD-SCDMA双模终端技术已经成熟和得到很好的商用推广。近年来,LTE技术的发展迅猛,在未来很长时间之内,GSM网络、TD-SCDMA网络和LTE网络共存是一个必然趋势。在中国,加之中国移动提出对多模终端(支持GSM、TD-SCDMA、LTE三种接入技术的终端)的需求,所以支持多种接入技术的终端将是未来终端的发展趋势。
目前,根据3GPP TS24.007V8.2.0版本中第五章描述,可以得出GSM和TD-SCDMA双模终端具体实现的协议构架如图1所示,在TD-SCDMA和GSM系统中,由于TD-SCDMA和GSM在无线资源的使用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接入层和物理层上不能完全使用相同的实现方法,所以使用了不同的接入层和物理层来实现。但是在非接入层(简称NAS)上,TD-SCDMA基本沿用了GSM的NAS层技术,NAS层的移动管理模块(简称MM/GMM)、呼叫控制模块(简称CC)、会话管理(简称SM)基本上都可以沿用原来的GSM技术,因此在TD-SCDMA和GSM双模终端实现采用了NAS层共用的方式。并且TD-SCDMA和GSM双模设计中,虽然标准上将PLMN网络选择归结为MM层的功能,而在早期的GSM终端上,已确定将PLMN选网的功能由MM模块完成,在仅仅支持电路域(简称CS域)的终端,在实现上还是很合理的,但是出现了分组交换域(简称PS域)之后,PLMN网络选择功能仍然由CS域移动管理(简称MM层)实现显得非常不合理,存在一种很明显的情况就是仅仅支持PS域的终端,依然需要启动MM层,所以后来设计的终端,常常提出MM和GMM的共同部分组成一个移动管理模块(简称MMC)。其中将PLMN网络选择过程从MM模块中剥离出来,由MMC来完成,如图2所示,此方法在重庆邮电大学2007届的研究生论文《TD-SCDMA/GSM双模终端协议测试研究》(作者:代丹丹)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为了简化终端的设计,在GSM/TD-SCDMA/LTE多模终端中,必须考虑LTE终端协议中的某些模块是否可以和原来GSM/TD-SCDMA双模终端共用,或是某些流程可以共用。首先说明一下LTE终端的协议构架。根据3GPP TS 24.007V8.2.0第五章的描述,LTE的高层协议栈的实现构架如图3所示,LTE终端的NAS层协议构架和原来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EMM、ESM和ESMS都不能和原来GSM/TD-SCDMA系统中的MM、GMM、SM或是其他模块共用,但是根据3GPP TS23.122V9.0.0第四章的描述,他们的选网的流程非常相似并且可以共用的。所以GSM、TD-SCDMA和LTE终端的NAS层协议构架可以设计成图4的结构,在图4中,在双模GSM和TD-SCDMA的实现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ESM、ESMS和EMM模块,并且由EMM模块来完成终端的移动管理,但是LTE中的选网实现流程依然可以和GSM/TD-SCDMA双模终端中的选网流程共用,也就是将LTE中的选网功能在MMC中实现。因此,如何将LTE中的选网流程和原来GSM/TD-SCDMA双模中的选网融合就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08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