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竖直定向的配线模块的电信配线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53013.9 | 申请日: | 200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S·M·基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卡罗来纳科姆斯科普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姜云霞;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北卡***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竖直 定向 模块 电信 系统 | ||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12/244,189,于2008年10月2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 的部分继续申请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引入其公开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涉及电信设备,更具体而言,涉及高密度光纤配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信行业,使用光缆来携带传输信号正在迅速发展。为了互相连接光纤 设备,已经开发出了光纤配线架和安装架。这些配线架和安装架通常设置于通 信机房、数据室或类似的地方,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以一种有条理和有效的 方式对设备进行连接和重接,或“配线”。在美国专利5,497,444和5,758,003中 示出了光纤配线架和安装架的示例,在此引入其内容作为参考。
随着光缆在电信行业中使用的不断增加,人们希望能提供一种具有高密度 的光纤配线架/安装架。“密度”是指在光纤配线架内每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上用 于提供连接的位置或端口的数目。因此,提高密度能够在每个配线架上提供更 多的连接/配线点。许多配线架被配置为包括多个具有特定尺寸的架子或托盘 (1.75英寸的标准高度是行业公知的一“U”);配线架的尺寸可以用“U”来描 述(例如,“6U”尺寸的配线架),并且架子和托盘可以用每“U”的连接数目 来描述(例如,48个连接/U)。
与高密度配线架有关的空间限制会引起电缆和电线管理的问题。有效的电 缆/电线管理能避免配线架内光缆/电线的过度弯曲。有效的电缆/电线管理还能够 减少电缆和电线的缠绕,并且可以提供对需要维护的元件的更好的访问。易于 理解的标签还能提高操作员的效率和准确性。但是,增加密度会给要实施令人 满意的电缆管理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信配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具 有水平放置部件的承重架,该水平放置部件具有多个纵向狭槽;和至少一个配 线模块。所述配线模块包括:大体上竖直放置的主板;和安装在主板上的多个 连接器,该连接器构造成容纳插接线并将插接线互连;以及与主板连接的且可 容纳在承重架上纵向狭槽中的引导部件。该模块可沿着由狭槽限定的路径在访 问位置和非访问位置之间相对于承重架滑动,其中在访问位置,主板的前部向 前滑动以便技术人员能访问多个连接器,而在非访问位置,技术人员不能访问 多个连接器。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信组件。该组件包括:具有一对 支撑立柱的配线架;具有水平放置部件的承重架,该水平放置部件具有多个纵 向狭槽,该承重架安装在配线架的立柱上;以及至少一个配线模块。所述配线 模块包括:大体上竖直放置的主板;以及连接在主板上的多个连接器,该连接 器构造成容纳插接线并将插接线互连;与主板连接且可容纳在承重架上的纵向 狭槽的一个中的引导部件。该组件还包括多条插接线,每条插接线均被连接至 相应的一个连接器。所述模块可沿着由狭槽限定的路径在访问位置和非访问位 置之间相对承重架滑动,其中在访问位置,主板的前部向前滑动以使技术人员 能访问多个连接器,而在非访问位置,技术人员不能访问多个连接器。
第三方面,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信配线系统,包括:具有水平放 置部件的承重架;和至少一个悬挂于所述承重架的配线模块。该配线模块包括 大体上竖直放置的主板和多个安装在主板上的连接器,连接器构造成容纳插接 线并将插接线互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带有配线模块系统的电信配线组件的透视 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配线模块系统的多个配线模块的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安装在图1所示的配线模块系统的承重架上的配线模块 的放大透视图,其中配线模块中的一个处于访问位置。
图4是图1所示的配线模块系统的示例性配线模块的侧视图,其中插接线 连接至所述模块的连接器。
图5是图1所示的组件的示例性配线模块的侧视图,插接线被布置在槽 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具体的描述。本发明不限制在示例的实 施例;相反,对于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来说,这些实施例能够完整和全面地 公开本发明。在附图中,相同的元件均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了清楚起见, 将放大部分元件的厚度和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卡罗来纳科姆斯科普公司,未经北卡罗来纳科姆斯科普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30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