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冷却回路和单独的热量回收回路的驱动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4189.6 | 申请日: | 200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9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G·拉布;M·劳普;J·克拉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曼商用车辆奥地利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01P5/02;F01P11/10;F02B29/04;F02M25/07;F01N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曹若;梁冰 |
地址: | 奥地利***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冷却 回路 单独 热量 回收 驱动 单元 | ||
1.车辆的驱动单元,具有借助于两个废气涡轮增压器(2、3)双 级增压的内燃机(1),该驱动单元
-拥有具有低压压缩机(2/2)、高压压缩机(3/2)、布置在所述低 压压缩机与高压压缩机(2/2、3/2)之间的增压空气中间冷却器(8) 以及布置在所述高压压缩机(3/2)后面的增压空气主冷却器(9)的增 压空气供给装置,此外
-拥有具有高压涡轮机(3/1)和低压涡轮机(2/1)以及在排气系统 (4)中布置在所述低压涡轮机(2/1)后面的废气后处理装置(5)的 废气排出装置,此外
-具有设有冷却回路(10)和在液压方面与该冷却回路(10)脱耦 的热量回收回路(11)的冷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回路(10)包括第一部分冷却回路(10/1)和第二部分冷 却回路(10/2),其中所述两条部分冷却回路(10/1、10/2)在液压方 面耦合或者脱耦并且在这些部分冷却回路(10/1、10/2)中能够借助于 至少一台第一泵(12)使冷却剂循环,
在所述第一部分冷却回路(10/1)中布置了能够被外界空气冷却的 第一换热器(13)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冷却回路(10/2)中布置了另外 的能够被外界空气冷却的第二换热器(16)并且在所述第二换热器(16) 的下游布置了增压空气主冷却器(9)和增压空气中间冷却器(8),
在所述热量回收回路(11)的内部工作介质能够通过至少一台第 二泵(17)在增加压力的情况下循环,并且在此在AGR换热器(18)、 废气换热器(19)以及冷凝器(20)中能够引起所述工作介质从液态 的物态到蒸汽状的物态的相变并且能够引起反向的相变,其中这种工 作介质在所述第二泵(17)的后面分为两个平行的支流,在此能够在 第一平行分支(11a)中在被有待导回的废气流过的AGR换热器(18) 中、并且在一个在第二平行分支(11b)中被在低压涡轮机(2/1)下游 在排气系统(4d)中产生的废气流过的废气换热器(19)中转化为蒸 汽状的物态,然后能够将这种蒸汽状的工作介质输送给膨胀器(21) 并且能够借助于该膨胀器(21)转换为机械的有效能量,随后能够将 该工作介质导送穿过经过冷却的冷凝器(20),并且而后又在液态的 物态中借助于所述第二泵(17)重新馈入所述热量回收回路(11)中。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能够通过AGR 管路(22)向所述AGR换热器(18)供给有待导回的废气,所述AGR 管路(22)从将所述内燃机(1)的出口侧的弯管(4a)与所述高压涡 轮机(3/1)的入口连接起来的排气系统区段(4b)分支出来。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待导回的 废气能够通过AGR管路(22)输送给所述AGR换热器(18)并且能 够在流经该AGR换热器(18)之后导入那个在所述增压空气主冷却器 (9)和内燃机侧的空气入口(7e)或者说增压空气总管路(7f)之间 建立连接的增压空气管路区段(7d)中,所述空气入口(7e)从所述 增压空气总管路(7f)上引出。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AGR管 路(22)中在AGR换热器(18)的下游布置了至少一个第三换热器(44), 其中,该第三换热器(44)能够被另外的平行于所述第二部分冷却回 路(10/2)的分支(10/2d、10/2c)延伸地布置的分支即平行流(10/2g) 的冷却剂流过并且由此在所述AGR换热器(18)后面引起通过AGR 管路(22)流动的废气的进一步冷却,并且所述有待导回的废气也能 够在流经所述第三换热器(44)之后通过所述AGR管路(22)导入那 个在增压空气主冷却器(9)与内燃机侧的空气入口(7e)或者说增压 空气总管路(7f)之间建立连接的增压空气管路区段(7d)中,其中所 述空气入口(7e)从所述增压空气总管路(7f)上分支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曼商用车辆奥地利股份公司,未经曼商用车辆奥地利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418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缓和曲线型后张预应力纵连轨道板模具
- 下一篇:内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