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用户多点协同传输方法及中心处理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58061.7 | 申请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4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高新颖;李安新;加山英俊;闫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主分类号: | H04W72/12 | 分类号: | H04W7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郭曼;王琦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千代***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户 多点 协同 传输 方法 中心 处理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多点协同传输方法及中心处理单元。
背景技术
多基站协同传输技术已经成为近期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多个基站联合调度用户、发送信号,能够将传统小区间不可避免的干扰信号转化为有用的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特别是,当参与协同传输的多个基站同时服务多个用户时,即采用多用户多基站协同传输方法时,亦可称为多用户多点协同传输方法,小区平均吞吐和小区边缘吞吐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通常,可以通过静态配置、动态配置或半动态配置等方法确定参与协同传输的用户终端。在传统的动态配置多基站协同传输方法中,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每个用户终端首先需要向自身的中心基站反馈自身所有协同基站之间的瞬时信道状态信息;在获知了各个用户终端与其协同基站之间的瞬时信道状态信息之后,无线通信系统中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进行用户调度的中心处理单元再根据各个用户终端的瞬时信道状态信息进行一次用户调度,确定当前参与协同的用户终端。由于在传统的多基站协同传输方法中,用户的调度是基于每个用户终端反馈的自身与所有基站之间的瞬时信道状态信息来完成的,且由于瞬时信道状态信息随时间的变化较快,所需的反馈周期较短,这导致每个用户终端需要不时向各个基站反馈大量的信道状态信息,加重了用户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信令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户多点协同传输方法,能够降低用户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信令开销。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多用户多点协同传输方法包括:中心处理单元根据各个用户终端反馈的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确定需要反馈瞬时信道状态信息的用户终端组成的准协同用户组;以及中心处理单元根据准协同用户组内用户终端反馈的瞬时信道状态信息确定参与协同传输的用户终端。
其中,各个用户终端反馈的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为各个用户终端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的典型值,例如可以是各个用户终端与所有基站之间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的最大值或各个用户终端与所有基站之间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的均值。
在确定准协同用户组后,上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中心处理单元通知准协同用户组内的用户终端反馈自身与所有基站之间的瞬时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根据各个用户终端反馈的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确定需要反馈瞬时信道状态信息的用户终端组成的准协同用户组包括:确定一个阈值,所述阈值为判断用户终端是否可以加入准协同用户组的一个基准;以及选择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作为基准用户终端,在所有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与任意一个基准用户终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之差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的用户终端加入准协同用户组,保证准协同用户组内的用户终端的个数大于或等于参与协同传输用户终端的个数的最低要求。
较佳地,可以采用下述方法确定所述阈值包括:计算每个用户终端反馈的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的方差;以及将计算得到的方差作为所述阈值的最大值,并根据所述阈值的最大值确定所述阈值。较佳地,阈值为其最大值的0.6倍。
其中,中心处理单元可以计算所接收的所有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的方差;或者从所接收的所有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中去掉一个最大值,再去掉一个最小值,计算剩余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的方差。
选择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作为基准用户终端,在所有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与任意一个基准用户终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之差小于或等于上述阈值的用户终端加入准协同用户组包括:根据各个用户反馈的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对用户终端进行排序;以及在所有的用户终端中选择大尺度信道状态信息与排序后高优先级用户终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之差小于或等于上述阈值的用户终端加入准协同用户组,保证准协同用户组内的用户终端的个数大于或等于参与协同传输用户终端的个数的最低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NTT都科摩,未经株式会社NTT都科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80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