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轨道转辙器信号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8287.7 | 申请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7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桂生;连献功;杨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5/12 | 分类号: | B61L5/1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2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轨道 转辙器 信号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专用线的技术领域,涉及铁路轨道转辙器的技术,更具体 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路轨道转辙器信号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厂矿企业的铁路专用线的转辙器一般为立式转辙器及所属信号显示 装置,安装此转辙器限界要4.5米以上,占用空间较大,使得区间小、限界小的 铁路线不能使用,制约了企业内部狭窄线路的行车安全。
此卧式转辙器2006年安装在为轧钢铺设的专用铁路交叉渡线分道群线路 上,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限界小(限界小于4.5米),线路上不能安装立式 转辙器,只能安装卧式转辙器。这种转辙器国内铁路上极少使用。在施工过程 中,厂家在提供配套卧式转辙器的同时,没能及时地提供相应的信号装置。经 查询,尚无任何厂家生产此类信号装置,也没有此类技术记载于公开发行的技 术文献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铁路轨道转辙器信号显示装置,其目的 是使该信号显示装置适用于安全适应限界小、狭窄的铁路线路的卧式转辙器, 给调车作业人员发出正确的视觉信号,且结构简单、信号精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所提供的这种铁路轨道转辙器信号显示装置,包括标志灯、转动轴、 标志牌和转辙信号连杆,所述的标志灯安装在竖直的转动轴顶端,所述的标志 牌安装在转动轴上位于标志灯下方的位置,所述的铁路轨道转辙器信号显示装 置设底座板,所述的底座板水平悬伸固定在铁路轨道枕木的上表面上,所述的 转动轴安装在底座板的悬伸位置,并从底座板的上方穿过,从底座板下方伸出, 所述转动轴的转动机构设在所述底座板的下方。
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
所述转动轴的转动机构的结构为:
所述的转动轴的底端设与其紧固连接的转动轴转块,在所述转动轴转块上 设水平的转动销,所述转动销插在转动轴转块的通孔内,并形成滑动配合;所 述的转动销的一端通过转轴拉杆连接销,与固定安装在所述转辙信号连杆上的 拉杆连接头连接。
所述的转辙信号连杆的构造为:
转辙信号连杆与转动销连接的相反一端与道岔拉杆连接,所述的转辙信号 连杆的形状在上下方向的投影上为“L”形,即转辙信号连杆与道岔拉杆连接的 一端与铁路轨道枕木垂直,并从铁路轨道枕木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然后转向 与铁路轨道枕木平行。
所述的转辙信号连杆从铁路轨道枕木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后,有一向下方 的转折。
所述的标志灯呈水平十字交叉的四个方向的信号灯,分别为两盏黄色信号 灯和两盏蓝色信号灯,同色信号灯为相背方向设置;所述标志牌的表面上为间 隔的黄色和黑色,所述的标志牌的平面与黄色信号灯发光面一致;转动轴的转 动机构的两个极限位置为转动轴在转辙信号连杆的作用下转动90°的极限位 置,两个极限位置分别使标志牌与铁道平行及垂直。
所述的转动轴的总长小于或等于300mm。
所述的转辙信号连杆与道岔拉杆连接采用低氢钾型E5016焊条焊接,焊接 电流为110A~120A。
所述的底座板水平悬伸的伸出端部,通过支承结构支承在铁路路基上。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安全适应限界小、狭窄的线路的卧 式转辙器信号显示装置,能给调车作业人员发出正确的视觉信号,此信号显示 装置结构非常简单、信号精确;其外形高度仅为立式转辙器的三分之一(约 600mm),外形尺寸为200×400×600mm,能有效防止列车行驶过程对地面信号 器的刮、碰;通过实验证明,本发明效果良好,无需专人维修和保养,极少出 现设备故障;造价低,每台仅为100元左右,完全适用于小限界狭窄线路的信 号显示,经济效益高。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转动轴的转动机构的俯视方向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转辙信号连杆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标志灯,2、转动轴,3、标志牌,4、底座板,5、转动轴转块,6、转 辙信号连杆,7、电源线(电压220V),8、道岔拉杆,9、转动销,10、转轴拉 杆连接销,11、拉杆连接头,12、铁路轨道枕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82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辅助转向装置及其组件
- 下一篇:轨道客车镁合金通风窗及其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