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伞齿棘轮补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8808.9 | 申请日: | 200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6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余福鼎;李增勤;龚建刚;杨小林;王红喜;张旭峰;杜敏;陈永瑞;赵金凤;李昱;王永义;王展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26 | 分类号: | B60M1/26 |
代理公司: |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61106 | 代理人: | 李凤岐 |
地址: | 721013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棘轮 补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伞齿棘轮补偿装置,属于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件制 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棘轮补偿装置主要用于电气化铁道接触网以及城轨交通柔性悬挂下锚处 补偿调整线索的张力。随着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客运专线的速度不断提 高,对接触网的张力要求较高,目前客运专线线路的补偿张力已提升到30kN, 但随今后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更高速度的铁路线路的补偿张力已提升到 37kN,甚至有可能高达50kN,因此棘轮补偿装置的综合性能必须满足大张力 补偿的要求。而现有的棘轮补偿装置由于补偿距离不大,额定工作张力较小 (线路的补偿张力最大为15kN);补偿绳耐受张力小,支架刚性不足,补偿绳 在工作时跑偏、摩擦等影响棘轮的使用寿命和传动效果;棘轮支架采用开放 式钩口、焊接制造,保证不了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要求,易导致棘轮出现偏斜, 且一致性较差,很难互换;棘轮轴承盖板与框架侧板间隙过小,易发生夹紧 现象使棘轮转动不灵活,影响补偿效果。至今为止还没有可以满足高速电气 化铁路接触网37kN以上大张力补偿的棘轮补偿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伞齿棘轮补偿装置,棘齿采用直齿加 侧齿形成的伞齿结构,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简化制造工艺,提高安全使用 性能,使用工作张力达到38.85kN,补偿距离达到800m。不但能满足高速电 气化铁路接触网大张力与补偿距离的要求,而且安装维护更方便。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伞齿棘轮补偿装置,包括棘轮本体(1)、 棘轮制动架(2)、长螺栓销(3)、棘轮框架连板(4)、制动卡板(5)、平衡 轮(6)、钢丝绳I(7)钢丝绳II(7′)及线夹(8);棘轮本体(1)安装在 棘轮框架连板(4)的前端,棘轮本体(1)上制有大轮(12)和小轮I(13)、 小轮II(13′),且小轮I(13)和小轮II(13′)对称位于大轮(12)的两 侧;钢丝绳I(7)的一端与线夹(8)连接,另一端依次缠绕在大轮(12) 上后端头固定在大轮(12)的一侧;钢丝绳II(7′)的一端固定在两小轮之 间,另一端依次缠绕在小轮I(13)后穿过平衡轮(6)再依次缠绕在另一侧 小轮II(13′)上,端头固定在两小轮之间;棘轮框架连板(4)的后端铰接 在棘轮制动架(2)的上端;制动卡板(5)呈一定角度固定在棘轮制动架(2) 的中部,棘轮制动架(2)通过长螺栓销(3)与下锚底座连接。棘轮本体(1) 的大轮(12)的外圆上制有两排相互对称的伞齿,且伞齿由直齿(24)和侧 齿(25)构成,直齿(24)位于大轮(12)圆周面的两侧,侧齿(25)位于 大轮(12)的外侧壁上;制动卡板(5)的前端制有“U”型制动口(26),且 制动口(26)的形状与伞齿底部的形状相同。
所述棘轮本体(1)通过一对自润滑滑动轴承(10)安装在棘轮轴(11) 上,棘轮轴(11)的两端固定在棘轮框架连板(4)的前端,且棘轮轴(11) 的两端安装有端面自润滑轴承(14),端面自润滑轴承(14)位于棘轮框架连 板(4)与自润滑滑动轴承(10)之间。
所述大轮(12)的圆周面上制有引导绳槽I(9),钢丝绳(7)位于引导 绳槽I(9)中;小轮I(13)、小轮II(13′)的圆周面上均制有引导绳槽 II(17),外端面制有挡边(15),钢丝绳II(7′)位于引导绳槽II(17)中。
所述棘轮框架连板(4)的后端锚固有横支撑(16)。
所述自润滑滑动轴承(10)为翻边铜基自润滑滑动轴承,且其翻边位于 外侧。
所述棘轮制动架(2)由焊管(18)、立筋(19)和“V”型连接板(20) 构成,立筋(19)焊接在焊管(18)的内侧,“V”型连接板(20)固定在焊 管(18)的上端;垫板(21)焊接在焊管(18)及立筋(19)的中部;制动 卡板(5)呈一定角度固定在垫板(21)的上端;棘轮框架连板(4)的后端 通过螺栓(22)穿过钢管(23)铰接在“V”型连接板(20)上,并使钢管(23) 位于棘轮框架连板(4)之间。
所述棘轮本体(1)采用金属模低压铸造而成,棘轮轴(11)为不锈钢轴, 钢丝绳I(7)、钢丝绳II(7′)为浸沥青型镀锌钢丝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88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在状态监测系统中自动识别测量点的测量点标记装置
- 下一篇: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