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益出光的发光装置和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59282.6 | 申请日: | 200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7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潘昌吉;张简庆华;陈彰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10 | 分类号: | H01L3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杨***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益 发光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发光装置出光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借由在发光装置上形成可控制粗化(roughness)氧化层(如氧化锌层)的方法,以增益发光装置的出光。
背景技术
自从集成电路(IC)的发展至纳米级(nano-scale),纳米组件的应用渐为盛行,其中尤以短波长的发光装置,如雷射二极管(Laser Diodes,LDs)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俨然已成为主流。在短波长发光装置的发展方面,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是为制造LED最常用的材料。然而,由于新系统材料的发展,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又重获重视。实际上,氧化锌(ZnO)除了具有低成本和易于合成的优点外,其能隙与结晶结构也与氮化镓相似,所以ZnO的研究遂成为热门主题,特别是ZnO纳米柱的开发与应用。
ZnO的直接能隙(direct band-gap)为3.37eV,高于其它高直接能隙半导体材料。此外,ZnO具有较高的激发结合能(氮化镓的激发结合能约为20meV,而ZnO的激发结合能约60meV,远高于氮化镓)。因此在室温下,其发光效率高于其它材料。近几年来,许多ZnO的研究报告指出其良好发光效率可应用在短波长组件和雷射二极管。既然数据读取可由紫外线(UV)雷射来改良,ZnO应用于UV雷射源极具潜力。
ZnO的另一主要发展方向为一维(one-dimensional)纳米柱(纳米线)。科学家可成功生成高度对正的纳米柱数组。借由光激发荧光(photoluminescence),可自纳米柱激发出UV雷射。UV雷射虽可多方商业化,但如何提升出光以及控制纳米柱光脱逃角(light escape angle)尚有两个问题待解决。否则,发光效率将大受影响。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遂提出解决之道,以增益发光装置的出光。
发明内容
有鉴于先前技艺受限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由在发光装置上形成可控制粗化(roughness)氧化层(如氧化锌层)的方法,以增益发光装置的出光。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一种提升发光装置出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发光装置上提供布设层;b)在布设层上设置保护层;c)形成一数组的孔隙穿透保护层和布设层;以及d)在布设层上生成氧化层,具有复数个柱体,各自形成于其中一孔隙。柱体的形状可借由调整气氛的N2/H2浓度比、反应温度和时间来控制,如此可改变柱体的形状和光脱逃角(light escape angle)。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氧化层包括氧化锌(ZnO)、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或氧化铝(Al2O3)。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氧化层借由水热处理、溶胶凝胶法、电镀、热蒸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分子束磊晶法(MBE)所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布设层包括氧化铟锡(ITO)、镍/金(Ni/Au)、氧化镍/金(NiO/Au)、P型氧化锌(p-ZnO)、或氧化锌(ZnO)。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保护层包括光阻材料或介电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气氛温度高于200℃。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气氛包括氮、氢、或其混合。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柱体具有纳米结构或微米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柱体为六角锥状或截头六角锥状。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柱体下表面的直径介于100nm(纳米)与数μm(微米)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孔隙是由湿蚀刻制程、干蚀刻制程、光蚀刻法和曝光显影制程、雷射切割制程、或电子束写入制程所形成。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观点,一种具有增益出光的发光装置包括有发光基板;提供于发光基板上的布设层;形成于布设层的一数组的孔隙;设置于具有露出孔隙的布设层上的保护层;以及形成于布设层上的氧化层,具有复数个柱体,各自形成于其中一孔隙。柱体的形状可由调整气氛N2/H2浓度比、反应温度和时间来控制,如此可改变柱体的形状和光脱逃角。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氧化层包括氧化锌(ZnO)、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或氧化铝(Al2O3)。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氧化层由水热处理、溶胶凝胶法、电镀、热蒸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分子束磊晶法(MBE)所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92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基站带阻邻腔双通道信号抗干扰模块
- 下一篇:超宽带数字移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