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盘装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9942.0 | 申请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0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徐在甲;裵元烈;方贤文;朴炳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17/051 | 分类号: | G11B17/05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波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盘 装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光盘装载装置,其中光盘被直接插入而无需托盘来装载 该光盘。
背景技术
光盘播放器向光盘(例如,压缩光盘(CD),数字多功能光盘(DVD), 或蓝光光盘(BD))辐射光,从而在光盘上记录信息或从光盘上重现信息。 通常,光盘播放器包括装载光盘至记录信息到光盘位置/从光盘再现信息位置 的光盘装载装置。
对车载或移动设备用光盘播放器而言,受空间限制,光盘被直接插入并 装载,无需用托盘装载光盘。另外,还采用了区分并装载不同尺寸的光盘的 光盘装载装置来共同使用例如80mm和120mm的光盘。
为了区分并装载不同尺寸的光盘,光盘装载装置包括安装在光盘上方以 识别光盘尺寸的机构组件。即,光盘装载装置包括:安装在光盘上方以区分 并装载80mm和120mm光盘的多个引导杆、滑动件和连接件。这种光盘装 载装置可能无法应用于小而薄型的光盘播放器。因此,目前非常需要开发一 种厚度小的光盘装载装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而薄型的光盘装载装置,其中,构 成装载机构的机构组件可位于光盘外部。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应用将部分通 过下面的描述表明,部分可通过说明书显现,或可通过对本发明的实践而习 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光盘装载装置可包括:主框架和子框架, 限定装载区域,以允许具有不同直径的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被载入到装载区 域;第一引导杆,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子框架上的装载区域外侧并延伸到所 述装载区域内,从而在第一光盘或第二光盘被载入所述光盘装载装置中时与 所述第一光盘或第二光盘相干涉;第二引导杆,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子框架 上的装载区域外侧并延伸到所述装载区域内,从而在第二光盘被载入所述光 盘装载装置中时与第二光盘相干涉;触发杆,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主框架上 的装载区域外侧并延伸到所述装载区域以与光盘干涉;卡盘单元,用于卡住 位于所述装载区域内的第一光盘或第二光盘;滑动件,可往复移动地安装在 装载区域外侧以操作所述卡盘单元;和连接单元,设置在所述触发杆和滑动 件之间,以将所述触发杆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滑动件。在装入所述第一光盘 或第二光盘时,所述连接单元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引导杆工作连接,以改 变所述触发杆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滑动件的时机。
所述连接单元可包括:可旋转地安装以与所述第二引导杆工作连接的连 接凸轮、和可平移且可旋转地安装以与所述连接凸轮和所述触发杆工作连接 的连接支杆。
所述连接凸轮可具有与所述连接支杆工作连接的第三连接槽,所述连接 支杆可具有插入所述第三连接槽中的第三连接突起。
所述连接凸轮可具有与所述第二引导杆工作连接的第四连接槽,所述第 二引导杆可具有插入所述第四连接槽中的第四连接突起。
所述连接支杆可具有与所述触发杆工作连接的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 部,而所述触发杆可具有被所述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选择性限制的输出 突起。
在所述连接凸轮没有与所述第二引导杆工作连接时,所述输出突起可被 所述第一限制部限制,而在所述连接凸轮与所述第二引导杆工作连接时,所 述输出突起可被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
所述光盘装载装置可还包括:间隙调整板,随着所述滑动件的运动与所 述滑动件工作连接。
所述滑动件可具有与所述间隙调整板工作连接的第三卡止突起,而所述 间隙调整板可具有与所述第三卡止突起连接的第四卡止突起。
所述间隙调整板可具有用于推动所述触发杆的第二间隙调整突起。
所述的光盘装载装置可还包括:连接板,选择性地与所述间隙调整板工 作连接,以促使所述第一引导杆和第二引导杆旋转,从而使所述第一引导杆 和第二引导杆与所述第二光盘分离。
所述间隙调整板可具有第一间隙调整突起,而所述连接板可具有在装入 所述第一光盘时允许所述第一间隙调整突起穿过的通孔部,以及在装入所述 第二光盘时与所述第一间隙调整突起相干涉的接触部。
所述连接板可与所述第一引导杆工作连接,而所述第二引导杆可与所述 第一引导杆工作连接。
所述连接板可具有与所述第一引导杆工作连接的第一连接突起,而所述 第一引导杆可具有接收所述第一连接突起的第一连接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99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