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触控侦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61136.7 | 申请日: | 200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8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 | 分类号: | G02F1/133;G02F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晶显示 面板 及其 侦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面板,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按压检测和图 像显示功能的液晶面板。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半导体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发展,具有高质量、低 功耗、无辐射和体积小等优越性能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TFT-LCD)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典型地,液晶面板包括:一阵列基板(array substrate)、一彩 色滤光片基板(color filter substrate)和分布在阵列基板与彩色滤 光片基板之间的液晶分子层。更加具体地,在阵列基板上具有由 数据线与相应扫描线的交叉位置所定义的多个像素,以及由多个 电子组件构成用来驱动这些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一般地,彩色 滤光片基板是一透明的玻璃基板,在其上溅镀有诸如ITO或IZO 材料形成的透明导电膜层。此透明导电膜层与公共电极电源电性 连接(作为公共电极),与加在阵列基板上的相应像素电极一起产 生预定电压,以便控制液晶的扭转。
对于触控式液晶面板来说,现有技术通常在彩色滤光片基板 上设计一光阻间隔物(photo spacer),此光阻间隔物朝着阵列基板 方向突起。并且,在整个滤光片基板和光阻间隔物的表面上均溅 镀一透明导电膜层,例如ITO层。当使用者按压触摸屏时,光阻 间隔物与阵列基板上的sensor电性连接,通过感应器上的电位讯 号就可以侦测到液晶面板的显示单元被按压。当使用者未按压触 摸屏时,光阻间隔物与阵列基板上的感应器电性隔离。
然而,在上述液晶面板中,滤光片基板和光阻间隔物的表面 上均溅镀有连续的透明导电膜层,这样才能确保显示单元被按压 时感应器获得的电压电位与滤光片基板上的电压电位相等,也就 是说,光阻间隔物的侧壁上必须镀有ITO导电层,这势必会带来 制造工艺的稳定性和复杂性问题。此外,滤光片基板与公共电极 电性连接时,系统只能使用直流电源,从而增加了系统功耗。这 是因为,一旦加载交流电源,当按压液晶面板时,通过光阻间隔 物将感应器电性连接至滤光片基板的ITO层,感应器上得到的电 压将会很不稳定。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液晶面板在使用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 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液晶面板,并且还提供了一种针对此液晶面板 的触控侦测方法。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面板,包括:多条 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多条感应线、多个显示单元和多个按压单 元。多条数据线与这些扫描线垂直交错设置。多条感应线与这些 数据线平行设置。其中,每个显示单元电性连接一扫描线和与扫 描线相对应的数据线。此外,每个按压单元包括一第一按压下电 极、一薄膜晶体管、一第二按压下电极和一按压开关。每个薄膜 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一源极和一漏极,栅极与一扫描线电性连接, 源极与一感应线电性连接,以及漏极与第一按压下电极电性连接。 第二按压下电极与第一按压下电极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且电性隔 离。按压开关设置于第一按压下电极与第二按压下电极的上方, 当按压此开关时,按压开关电性连接第一按压下电极与第二按压 下电极。其中,第二按压下电极可以电性连接一存储电容下电极 或与此按压单元相邻的下一扫描线。
较佳地,按压开关为表面具有导电材质层的光阻间隔物。并 且,导电材质层位于光阻间隔物的顶面。诸如,ITO或IZO的透 明材料。此外,导电材质层与显示单元的像素上电极电性隔离。
较佳地,当第二按压下电极电性连接至与按压单元相邻的下 一扫描线时,按压开关后,第一按压下电极为低电位电压。
较佳地,当第二按压下电极电性连接至存储电容下电极时, 按压开关后,第一按压下电极电性连接一显示单元的存储电容下 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11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