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63858.6 | 申请日: | 200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1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A·施托尔;J·张;T·弗里斯;T·于;D·菲利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W.E.T.汽车系统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曾立 |
地址: | 德国奥德***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主题是一种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例如可用于特别是在运输 工具中对座椅表面进行通风或者对扶手进行调温。
背景技术
为了对座椅表面进行通风,例如由DE 197 36 951公开的是,在座椅 的表面上设置间距针织物并且使空气流穿过所述间距针织物。但是这种专 门的纺织物是昂贵的。
由DE 195 27 352 C2公开的是,将座椅的泡沫垫子构造为粒结状。但 是,这使得垫子的制造成本显著提高。此外,这种粒结易于被压缩,从而 可导致空气循环的堵塞。
一些应用情况要求替代的或改善的可能性,所述可能性在其制造成本 方面、其用于产生舒适气候的能力方面、较大空气流的有效分配方面、其 耐压缩方面、其柔软度和/或其能耗方面是有利的。
发明内容
以该背景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其它的有利 设计方案可以从下面的说明书中获得。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风装置,其用于空气可调节的物体,其中, 该通风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空气引导穿过空气待调节的物体的空气引 导装置。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空气引导装置具有至少两个通道段,这些通道段 关于通过空气引导装置引导的空气流前后相继地设置并且这些通道段可彼 此相对运动。
有利的是,该通风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包罩装置和至少一个间隔装置, 该间隔装置具有至少一个间隔保持件,以便尽管罩装置的机械载荷也使空 气引导装置内部的至少一个自由空间保持对空气敞开。
有利的是,间隔装置和包罩装置至少部分地由一个件制成。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空气引导装置具有至少两个通道芯,这些通道芯 关于通过空气引导装置引导的空气流并排地设置。
有利的是,空气引导装置至少部分地由纺织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本发 明所述的通风装置。
根据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物体,该物体具有至少一个本发明所述的 通风装置和/或至少一个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
有利的是,该物体是室内构件,特别是用于运输工具的方向盘装置、 仪表盘、扶手、门衬、垫子、套子或座椅。
根据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运输工具,该运输工具具有至少一个本发 明所述的通风装置、至少一个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和/或至少一个本发明 所述的物体。
附图说明
下面阐述本发明的细节。这些实施方式应该使得本发明易于理解。但 是,这些实施方式仅具有示例性的特征。当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允许 对单个或者多个所描述的特征进行删除、改变或者补充。不同实施方式的 特征当然也可以相互结合。关键是,本发明的构思基本上被转化。如果一 个特征至少部分地被满足,则这包括:该特征完全被满足或者基本上完全 被满足。“基本上”在此尤其表示,所述转化能够以可识别出的程度实现期 望的效用。这尤其表示,相应特征被满足至少50%、90%、95%或者99%。 如果给出了最低量,则当然多于该最低量也是可以使用的。当构件的数量 以至少一个给出时,则这特别是也包括具有两个、三个或其他数目的构件 的实施方式。如果描述了一个物体,则也可应用于所有其他类似物体的大 部分或全部。如果没有其他说明,则区间包括其边界点在内。
下面参照附图:
图1以局部纵向剖视图示出具有作为空气调节物体的座椅的运输工具;
图2是构造为可置入的模块的通风装置20,以部分草图示出扁平的空 气引导装置22,其由包罩装置224和粘接在其上的由泡沫材料制成的间隔 保持件2252构成;
图3是通风装置2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其具有包罩装置224和 若干从其中深拉伸的、粒结状的间隔保持件2252被打开并且以俯视图,
图4以纵剖视图示出图3中的通风装置20,
图5以透视图示出间隔装置225,其具有在间隔保持件承载件2253上 的、正方形、圆形、水滴形、粒结形和长拉伸的间隔保持件2252,
图6是锥形间隔保持件2252的放大视图,其由薄膜制成,具有整平的 顶端22521,
图7是由含纤维材料制成的粒结形间隔保持件2252的替代实施方式,
图8以纵剖视图示出具有收腰的轮廓的保持件2252的第三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W.E.T.汽车系统股份公司,未经W.E.T.汽车系统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38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