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实现同一管内密闭检测核酸扩增产物的反应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64065.6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4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华;成思佳;梁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24 | 分类号: | C12M1/24;C12Q1/68;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刘成群 |
地址: | 21000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实现 同一 密闭 检测 核酸 扩增 产物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同一管内密闭检测核酸扩增产物的反 应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种烈性传染病诸如SARS,禽流感H5N1,猪链球菌,甲型流感H1N1 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给人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 康。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显微镜形态观察,免疫法检测,核酸检测等等。
核酸检测较其他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窗口期短,检测 时间短等优点。目前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滚环扩增技术(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环介导等温扩增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等。
目前对核酸扩增产物的检测方式主要有电泳检测、荧光检测、紫外吸收检测等。这 些检测方法都已作为常规检测方法广泛用于临床核酸扩增产物的检测。其中电泳检测和 紫外吸收检测需要在反应结束后将扩增产物取出,有可能造成产物的滞后污染。荧光检 测目前大都不需要开管进行检测,但是荧光染料提前加入至扩增体系中会抑制扩增反 应,造成扩增效率下降,降低反应灵敏度。以上几种常规核酸产物检测方法均需要扩增 反应仪以外的仪器进行检测,增加了核酸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成本。
虽然核酸检测病原微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以上提到的一些缺点仍然 难以根本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同一管内密闭检测核酸扩增产物的反应管。利用 该核酸扩增反应管可实现不开管,在一管内完成核酸扩增反应,进而进行荧光检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能够实现同一管内密闭检测核酸扩增产物的反应管,该反应管管盖内壁吸附有 荧光染料,核酸扩增反应结束后,不需要将管盖打开,只需将反应体系与吸附在管盖内 壁的荧光染料混合,即可在激发光源下检测荧光产生情况以实现对核酸扩增产物的检 测。
所述的反应管,其中荧光染料固定吸附于管盖内壁的吸附性材料上,核酸扩增反应 时不与反应管底部的核酸扩增体系接触,核酸扩增反应结束后通过倒置反应管使核酸扩 增产物与荧光染料混合,使荧光染料解吸附并嵌合入核酸扩增产物发生结构改变,在激 发光源下实现对核酸扩增产物的荧光检测。
所述的反应管,其中核酸扩增反应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滚环扩增技术、环介导 等温扩增。
所述的反应管,其中荧光染料为SYBR Green 1(SYBR Green 1染料能够嵌入核酸 双链结构内部,并且在激发光照射下产生荧光)。
所述的反应管,其中管盖内壁吸附荧光染料的吸附材料为惰性大孔吸附材料。
所述的反应管,其中惰性大孔吸附材料主要包括纤维素、大孔吸附树脂、单宁吸附 材料、硅胶吸附材料。
进一步,所述反应管的制备和使用的详细情况为:
将惰性大孔吸附材料固定于反应管管盖内侧,固定方式采用Araldite高性能快速粘 合剂(万能超强胶)粘合。按照说明书操作,将粘合剂涂布于管盖内侧,将惰 性大孔吸附材料置于粘合剂表面,并予以合贴轻压,粘合时间8小时。本发明所称的惰 性大孔吸附材料可以采用纤维素(如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 大孔吸附树脂(如D101大孔吸附树脂,XDA-1B大孔吸附树脂,H-60大孔吸附树脂等)、 硅胶吸附材料(如细孔硅胶,大孔硅胶,B型硅胶和变压吸附硅胶等)、单宁吸附材料 等。
进行核酸扩增反应前,根据扩增反应体积选择荧光染料SYBR Green 1的量,按照 每10μl加入3μl采用二甲亚砜(DMSO)20倍稀释的SYBR Green 1。将反应管倒置, 使管盖内侧向上。将选取的合适体积的SYBR Green 1点于固定在反应管管盖内侧的惰 性大孔吸附材料表面,待染料全部吸附进入惰性大孔吸附材料内部后,即实现荧光染料 的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华东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40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甜高粱制造乙醇的方法
- 下一篇:移动通信终端短信查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