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呼叫建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65513.4 | 申请日: | 200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3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廖述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18 | 分类号: | H04L12/18;H04L29/06;H04N7/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呼叫 建立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呼叫建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视频会议作为两方或多方之间进行远程沟通的方式,基于其节省人力物力成本、提高效率等诸多优点,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视频会议是将本端采集的视频源、音频源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后的数据传输到对端后进行解码,使得对端可以实时观察到本端的情况。为了增加使用者的临场感,在同一会议室中按一定的位置布置多个终端,将会议室中多个角度采集的多路数据传输到对端,使得对端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到本端的情况,则需要在对端解码后正确恢复出本端中各个终端的位置关系。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够正确恢复出本端各终端的位置关系,通常将会议室中的一个终端作为与其它会议室建立呼叫的呼叫终端,而该会议室中其它终端都只与这个终端交换媒体流。假设会议室Ta中包含终端Ta1、Ta2和Ta3,会议室Tb中包含终端Tb1、Tb2和Tb3,会议室Ta中终端Ta2和会议室Tb中终端Tb2分别作为两个会议室的呼叫终端,则在会议室Ta与Tb之间进行视频会议时,终端Ta1和Ta3需要将媒体流传给终端Ta2,终端Tb1和Tb3需要将媒体流传给终端Tb2,两个会议室之间通过Ta2-Tb2建立呼叫。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会议室中终端(Ta1)需要经过呼叫终端(即Ta2和Tb2)才能将媒体流传输给其它会议室中对应的终端(Tb1),这样造成路径时延大;而且呼叫终端(Ta2)与终端(Ta1或Ta3)之间是服务器/客户端(server/client)的结构,则对于呼叫终端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另外,各个终端之间需要通过私有的方式建立连接,不利于实现扩展,而且如果会议室中终端的数量增加,则扩展性更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呼叫建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实现会议室中各终端间的绑定关系的建立,并基于绑定关系而建立对应终端之间的呼叫,使得码流在最短路径上传输,大大减小路径时延,提高视频会议系统的扩展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叫建立的方法,包括:
获取预先配置的会议室和终端之间的绑定关系;
根据所述绑定关系设置主叫会议室中的各个终端与被叫会议室中各个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
建立具有对应关系的终端之间的媒体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呼叫建立的方法,包括:
获取预先配置的会议室与终端之间的绑定关系,并根据所述绑定关系设置中的各个终端与被叫会议室中各个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绑定关系和所述对应关系,建立多点控制单元与终端之间的媒体通信,以通过所述多点控制单元建立具有对应关系的各终端之间的媒体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叫建立的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先配置的会议室和终端之间的绑定关系;
第一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绑定关系设置主叫会议室中的各个终端与被叫会议室中各个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呼叫建立模块,用于建立具有对应关系的终端之间的媒体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呼叫建立的装置,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先配置的会议室与终端之间的绑定关系,并根据所述绑定关系设置主叫会议室中的各个终端与被叫会议室中各个终端之间终端的对应关系;
第二呼叫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绑定关系和对应关系,建立多点控制单元与终端之间的媒体通信,以通过所述多点控制单元建立具有对应关系的各终端之间的媒体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叫建立的系统,包括注册服务器和上述呼叫建立的装置,所述呼叫建立的装置中的第一获取模块通过所述注册服务器获取会议室号码与终端号码之间的绑定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呼叫建立的系统,包括注册服务器和上述呼叫建立的装置,所述呼叫建立的装置中的第二获取模块通过所述注册服务器获取会议室号码与终端号码之间的绑定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55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